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七十二章 一面擋風遮雨的牆

戀上你看書網,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八月十五是舉家團圓的日子,但事實上有太多的人,這一天並不在家了。

比如說朱渥,他再一次啟程往南洋去了。

自從第一次下南洋之後,這已經是朱渥的第四次了。中國硬帆可以八面來風,並不像西洋軟帆那般只能趁著季風往來南北。

就算是逆風,朱渥領著兩艘大紅單船照樣可以穿過茫茫海路,頂多是用時多一些。順風順水時候的半個月變成一個月,甚至是一個多月。

所以一年的時間裡往來三趟,這並不稀奇。

甚至要不是需要籌備足夠多的時間來處理貨物——因為他們是初來乍到,在南洋沒半點根基,貨物需要一點點變賣,貨棧是需要時間來建立——朱渥一年都能跑四趟也不稀奇。

因為他們現在只涉足閩粵到婆羅洲間的商道海路,並沒有去馬來、小呂宋或是巴達維亞。

這當然會叫他們的收益大大減少,畢竟在坤甸購買香料的價格比之巴達維亞可要貴上一些的。

而且掌控坤甸的蘭芳都是中國人,對於朱渥送來的貨物也要壓價不少,這一減兩減的,必然會嚴重影響到買賣的利潤。

只是朱渥他們帶去的貨物也相當搶手。

不管是鐵鍋、斧頭、小五金等鐵器鐵具,還是筆墨紙硯、布匹、藥品、茶葉等等,那在坤甸都是絕對的搶手貨。

這倒是有利於朱渥他們跟蘭芳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因為後者也是要賺錢的。

朱渥他們把國內的貨物運送到坤甸來,質優價廉,這代表的就是利益,是朱渥他們主動讓出去的利益。後者不管是自己人用,還是轉手買去巴達維亞、馬來,那都獲益不菲的。

所以朱渥在坤甸購買地皮建立商棧一事進行的很順利,甚至他在第三次駕船抵到坤甸的時候,還見到了蘭芳的二號人物江戊伯。

如是趙亮要他在蘭芳置地建立種植園的事情也順利的辦妥了。

坤甸的土地根本不值錢。只要你不想買熟地,城外有大片的空地等待人開發呢。

而這第四次下南洋,朱渥的隊伍就不再是兩艘大紅單船了,而是變成了四艘大紅單船,海貿的利潤被趙亮全部投進了造船購炮上。

但四艘大紅單船裝載的貨物卻跟此前沒什麼區別,因為他們還裝載了不少人。

粵東那地方是真正的人多地少。康熙末年時候人口才六七百萬,可等到現在時候人口就已經超過了兩千萬,這裡頭不僅有雍老四的功勞,還有紅薯土豆這些外來物種的功勞。

可不管怎麼說,粵東人多地少是局面就使得無數人不得不另謀生路。

如羅芳伯這般的下南洋,對於粵東沿海的百姓來說簡直就是再平常不過的一選擇了。

四艘大紅單船足足載來了五百多人,全都是青壯男女,他們就是趙亮南洋莊園的第一批勞工。

這些人跟朱渥他們一樣,也是沒有中秋節的。

而且他們面臨的局面較之七月底離家北上的趙亮豈不是更心酸?不但要在舉家團圓的日子裡遠波重洋,還要面臨著接下日子裡的無數艱辛和磨難。

粵東的氣溫雖然溫溼多雨水,可跟南洋一比似乎又不算什麼了。

當然,這五百多男女的適應能力肯定會遠超過北方,可即便如此也少不了會有人染病身亡。

趙亮派去的人當然會嚴格要求他們的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甚至從這些人被招募開始,他們就一直在宣講員那兒接受教育。

——在南洋,想要平平安安的活下去,嚴格整潔的衛生與生活習慣是必不可少的。

這只是在盡人力。

只是為了儘可能的避免這種事情發生,但人員染病的事兒註定是無法避免的。

而除了學習農場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生活衛生條例之外,這些男女還需要全力以赴的去學說官話。

要不然,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的方言,這太不利於今後的發展了。

趙亮對他們的安排可不止是單單的農場建設,那是有著一系列的計劃的。對男女們來說,學說官話的重要性比之規章制度與生活衛生條例來絲毫不差。

趙家的人還會一個個的為男女們打分,誰的分數高,到了坤甸後誰就能當基層頭目,誰也就能最先挑選媳婦/丈夫。

五百多男女裡九成九的人是未婚男女,或者說沒了老婆和老公的,讓他們成家立業是必然的。只不過如何去成婚成家,誰先來誰後來,那就有著說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