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口,鄖陽府與陝南的交界處。
一紅一綠兩支大軍正在對峙當中。
福康安在陝南先是集中了漢中鎮和陝安鎮兩路兵馬,然後川蜀方便的援軍趕到,讓清軍兵力迅速膨脹到了近兩萬人。
而對面的趙軍則從最早時候的三兩千人,一路增長到現在的上萬人,並且由孟燦親自坐鎮。
沒辦法。鄖陽對於陝南地區總是要處於守勢的,因為進攻興安、漢中實在太不划算了。
攫欝攫欝。這些地方山勢崎嶇,運輸困難,清軍只要節節設防抵抗,就能輕易的拖住趙軍。
趙亮有那個富裕兵力去搶鄂北它不香嗎?何苦在山溝溝裡跟清軍對峙對壘?
所以從大方針制定的那一刻起,這裡就是守禦態勢。
跟中原的大體佈局一樣,西面守,東邊攻。
豫南兵馬在奪取南陽後,最大的任務就是拿下襄陽,然後再談席捲鄂北。
所以孟燦把手下的主力通通交給了王經隆,因為隨著湖廣清軍越聚越多,王經隆那裡壓力是越來越大。
而鄖陽這裡的壓力卻相對較少。
陝南的兵馬要進攻鄖陽,也包括川蜀的清軍,其所能走的兩條路,一就是順著漢江往東來打,這是正路。
有漢江水道,運輸上好歹還能借助水利。
雖然漢江上游地區的水情水況很是操蛋,完全不具備水深寬平這一內河航運安全的主要因素,航道複雜,灘多水淺暗礁險。
打漢中以下至鄖陽的漢江河道,兩山夾峙,水流湍急,河道基岩暴露,航道曲窄,險灘遍佈。沿江自古流傳有“漢江水彎又彎,到處都是灘連灘。三百六十個有名灘,三百六十個無名灘”,“十里漢江九里灘,過灘如過關”等諺語。
灘多礁險流急給漢江上游的航運造成了很大的障礙,但那又如何?
那麼艱險,一艘艘渡船不照樣淌出來了麼?
有漢江水道之利,沿著漢江推進可以節省下清軍太多太多的麻煩了。
然後就是走陸路。
厺厽 九餅中文 9b 厺厽。越大巴山,過雞心嶺,再過了摩天嶺,那就能順著一條叫羊腸河的河道殺到竹山了。
但這條路只要清軍的腦子還沒被水泡,他們就不可能真的走這條路。
摩天嶺那可是趙軍起事的根據地之一。
所以孟燦帶領主力在蜀河口與對面清軍對峙,摩天嶺自然也有人把守。這兩個地方站住了,短時間裡清軍就別想打進鄖陽來。
而鄖陽不丟,那大量的棚戶流民便可以源源不斷的為趙軍供血。
“竹山拿下了?”
看著南面送來的情報,孟燦有些吃驚。他還真沒想過穆哈喇就這麼被幹掉呢。等看完了信報,他不得不讚嘆一聲長順的好運氣。
長順部被徹底收編了,只是孟燦和王經隆都有些看他不順眼,一番商量後就把他塞來了竹山。
反正穆哈喇兩邊受敵,長順就是在黃茅關下吃了敗仗,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卻是沒想到他的運氣那麼的好,正趕上了馬東亮。
這下子趙亮連提拔他的藉口都可以省了。
“這也省了一後顧之憂。叫長順立刻整頓兵馬,有多餘的就全送去襄陽。”
孟燦並不覺得自己這邊有多麼吃緊,哪怕他手下上萬人,卻只有兩千左右是火槍兵。
可誰叫他這裡有地理優勢呢!
對面的清軍主將是關中提督哈當阿和川蜀提督成德,都是參加過大小金川之役的人,軍事經驗豐富,一眼就看出了對面趙軍的盤算。
人家根本就沒打算擊敗他們,而只是一心防守。
依靠著漢江河道的有利地形,只要節節抵抗,就跟當年的大小金川土司那樣,清軍都不知道要非多大精力才能一關關拿下呢。
如果不是上頭有了嚴令,兩人更願意與對面的趙軍保持著默契的靜坐戰。
反正只要襄陽之戰清軍打贏了,鄖陽的漏洞自然就出現了。
到時候大軍順著漢江殺入鄖北,孟燦在蜀河口修的烏龜殼再厚實,也屁用沒有。
他們儘可以不戰而取。
雖然這麼一來他們也沒啥子功勞了。
但已經貴為提督的二人,短期裡似乎也不需要什麼功勞。
先把提督的位置坐穩了就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這個時候打了個敗仗,那才叫糟糕呢。
當然了,這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