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已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把李是應拘禁,專艦送回中國,迎接國王李熙復位。日本既失去發作的物件,只好接受調解,由朝鮮付出白銀五十萬兩的賠款,跟日本簽訂《濟物浦條約》,承認日本有在朝鮮駐軍保護公使館的權利。
朝鮮不甘心日本的駐軍,請求中國軍隊也不要撤退,以平衡日本的威脅。清政府同意,命吳長慶的一位部將袁世凱擔任駐屯軍司令官。
朝鮮不斷的內憂外患,使國內分為兩黨,一是“獨立黨”,主張效法日本變法,實行政治改革。一是“事大黨”,主張繼續侍奉天朝——中國,維持現狀。兩黨在中日兩國駐朝官員分別支援下,鬥爭激烈。
兩年後,朝鮮又發生甲申(一八八四)事變。這時中國正忙著為越南跟法國作戰,日本認為中國已沒有餘力照顧朝鮮,獨立黨遂發動政變,率領由日本軍官訓練的新軍,屠殺事大黨,衝進王宮,強迫國王下令徵召日軍入宮護駕。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主張馬上把國王秘密送到日本作為人質,但獨立黨恐怕激起人民的憤怒,無法善後,主張先行送到漢江口的江華島。中國駐屯軍司令官袁世凱得到訊息,立即攻擊王宮,一面向朝鮮人民揭露日本的陰謀。憤怒的朝鮮群眾把王宮包圍,協助中國軍隊晝夜攻打。日軍不能支援,只得捨棄國王,跟獨立黨突圍,撤退到四十公里外的仁川港。
甲申事變是日本明目張膽地干涉朝鮮內政,在國際上引起各國紛紛指摘。所以它雖然吃了虧,但態度無法強硬。拖到次年(一八八五),終於跟中國簽訂解決朝鮮問題的中日《天津條約》,規定中日兩國同時自朝鮮撤退,以後朝鮮如果再度發生變亂,需要出兵時,由兩國同時出兵。這個條約使朝鮮成了中日兩國的共同保護國。但在朝鮮人心目中,根本不承認日本有這種資格。
日本像一隻貪得無厭的餓狼,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朝鮮,祈求老天爺使它快一點發生變亂。中國則恰恰相反,唯恐朝鮮有什麼風吹草動,引起日本的干預。只有朝鮮閔氏家族控制下的政府,對此茫無感覺,閔氏家族好像跟朝鮮王國有血海深仇,不把這個王國消滅誓不甘休,在重握政權之後,更頑強的拒絕改革。中國稍後把他們的政敵前攝政王李是應釋放回國,閔氏家族於是又把中國恨入骨髓,企圖聯絡俄國跟中國和日本對抗。
一個稱為東學黨的朝鮮人民反抗行動,在朝鮮全國爆發。
十五 中日甲午戰爭
東學黨是朝鮮民間崛起的反抗暴政和反抗除了中國人以外所有外國人的組織,閔氏家族用最殘酷的手段鎮壓他們,結果激起全國大暴動,朝鮮政府失去控制。一八九四年,即中國古老曆法的甲午年,朝鮮向中國請求派軍平亂。當中國軍隊出發時,依照中日《天津條約》,通知日本,兩國軍隊遂同時到達朝鮮。日本這一次已拿定主意,再也不走了,他們從甲申事變(一八八四)焦急地等待了十年,才等到這個天賜良機。
東學黨聽到中國軍隊登陸的訊息,精神上失去支援,即行潰散,天大的變亂霎時間歸於平息。中國通知日本,要求兩國軍隊同時撤退,日本提出種種不能馬上撤退的理由,然後,突然間發動攻勢,把王宮佔領,逮捕閔氏家族以消除人民的怨恨,請出李是應再當攝政王。國王李熙在壓力下,下令廢除跟中國簽訂的一切條約,又下令徵召日本軍隊驅逐侵犯朝鮮主權而又拒不撤退的中國軍隊。
中國急向朝鮮增援,當增援的軍艦濟遠號跟廣乙號,運送陸軍到牙山(漢城南八十公里)回航,駛到距牙山六十公里的豐島海面時,受到日本艦隊偷襲,廣乙號擱淺,自己炸燬。濟遠號竭力抵抗後不支,懸起白旗詐降,然後乘隙逃走。日艦在追擊途中遇到中國第二批增援部隊所乘的高升號商輪和操江號護航艦。高升號被擊沉,增援部隊一千二百人僅七十餘人逃生。操江號攜同所載運的白銀二十萬兩軍餉投降。
中日兩國同時宣戰。
戰爭分別在陸海戰場進行。中國駐防牙山的陸軍,自豐島海戰後,就受到日軍的猛烈攻擊,無法抵抗,即向漢城北方二百公里外的重鎮平壤撤退。中國在平壤集結的軍隊有一萬四千人,司令官(諸軍總統)葉志超是官場中的典型人物,膽小如鼠,視錢如命,又沒有聲望,其他將領們也都是大小官僚,除了吸食鴉片外,每天都擺酒歡宴,既不體恤士兵,也不理會逼面而來的大敵,他們都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官場哲學。等到日軍以一萬五千人發動攻擊時,大軍即行崩潰,葉志超首先逃生。日軍乘勝尾追,越過鴨綠江,深入中國領土的遼東半島,順利地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