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已離世二十餘載,任何關於他能否“長青不老”的討論,都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還是以情形相仿的明星與其相比。美國加州大學電影碩士蔡康永曾舉過一例:
“港臺兩地在70年代前後,塑造了不少能打,而且打得漂亮奇特的男演員。要講到外型俊美,卻只在影壇匆匆出現的,最出色的例子是傅聲,純論外型,很多人會認為傅聲尤勝李小龍。可是傅聲淬逝之後,他的電影並沒有能一再引起、搶映的風潮,他的海報,也早已從影迷出入的店裡消失。”
二十餘年後的今天,李小龍的電影仍常映不衰,仍魅力無窮,仍為影迷所津津樂道,仍為後世的影視演員所借鑑所效仿。有“星爺”之稱的香港當紅影星周星馳曾公開表示:李小龍是他心目中永遠的偶像。
李小龍電影的思想底蘊及其藝術魅力,前文曾有論述。這裡還需一提的是,李小龍的電影是極個性化的電影,電影所表現的就是李小龍的自我。
李小龍逝世後,出現過好些部表現李小龍的電影電視,較著名的有吳大維的《龍在江湖》、周星馳的《少年李小龍》等。吳大維、周星馳都算是出色的實力派明星,但李小龍就是李小龍,任何人飾演的李小龍都不及李小龍電影中的“這一個”來得更真實,更深刻,更能震撼人心。
李小龍電影的意義還在於:他使國語片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他使世界影都好萊塢出現新的型別電影——中國的功夫片。
好萊塢華裔影星陳沖曾抱怨說:好萊塢及美國電影觀眾對華裔演員的印象,仍停留在李小龍階段。
這既是華裔演員的悲哀,又是李小龍的驕傲!
功夫與電影是李小龍生命的兩大支柱。自李小龍赴美以來,最先是他在武道上的成功,才會有他在電影上的成功。他在電影上的成功,又促使他的武道更廣泛地在世界傳播,蜚聲世界。
我們仍不敢說,李小龍是中國功夫第一人。但我們卻可以定論:李小龍是中國功夫第一名人。他是第一位贏得國際聲譽的中國功夫大師,他是中國功夫在世界範圍內的傳人。世界性的中國功夫熱首先是李小龍功夫熱。
因此,自70年代起,許多外文字典詞典都出現了一個新詞:KungFu(功夫的音譯)。
鑑於李小龍在武術上的精深造詣與卓越貢獻,世界武術組織把他評為世界著名七大武術家之一。
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倡儀把每年的10月27日(李小龍的生日)定為“功夫節”。
從1974年起,在美國舉行的超級武術比賽,賽前均要作默禱,以表對這位中國功夫大師的敬意。
李小龍在《精武門》中痛打日本武師,但日本觀眾並沒有為之而反感,富士山供奉著一尊李小龍塑像,人們尊他為“武之聖者”。
在香港、臺灣、美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出版過多種關於李小龍生平和功夫的書籍,以及紀念性的雜誌與特輯。“李小龍研究”已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在美國的大學,還被學者作為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專題。
李小龍至今仍被人們稱為“功夫大使”,他使中國功夫超越了民族與國界,成為國際交流的特殊語言。他的功夫電影與功夫書籍仍在世界各地傳播,成為溝通不同國籍、不同民族的橋樑。
蓋棺定論,且經過二十餘年的檢驗,大概可對他的截拳道作一些結論性的探討。
李小龍對武術的卓越貢獻,或許不在於他戰勝過多少武術高手,而在於他創立了一種新的武術門派:截拳道。但是,李小龍戰勝眾多武術高手的意義不僅僅限於使他出名,又是對他的截拳道的有效檢驗。
截拳道已得到世界武術界的承認,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
李小龍在西雅圖的墓碑刻有這樣的碑文:李振藩(李小龍原名)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截拳道的創始人
李小龍走得太匆忙,末留下任何遺囑。碑銘,是蓮達根據李小龍生前的願望而立的。人們均認為:碑銘符合並高度概括了李小龍的一生,挈領出他武道的旨蘊和精華一—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截拳道是現代最具創新精神和開拓意義的武道。
截拳道大膽否定傳統武學流於形式、圍於招式、循規蹈矩等弊端。
截拳道是一種重實戰、輕表演,重攻擊、輕防禦的武道。
截拳道是哲學化的武道。或是武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