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頗多在臺灣留下化石。

這樣一個位置密切的海島,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卻只有三國與隋代兩次留下接觸的記錄。揆其緣故,臺灣孤懸海外,難與大陸交通,當與洋流的方向有關。太平洋西端的黑潮,是由南向北的暖流,流過臺灣東側的海面,再往北經過琉球、日本,順時針方向流往北太平洋。在東亞的島嶼鏈內側,另有一條南向的洋流,穿過臺灣海峽,向南轉向馬來半島,逐漸變弱而消失。這一條洋流,閩臺人士稱為黑水洋。由海峽北面寬闊海域流進海峽的狹窄水道,是以海峽內的水流十分湍急。在渡海工具還不良好時,人力操作的船隻就會被急流沖走,穿峽而過,不能裁流橫渡。明清時代,閩南居民開始移民入臺,於橫渡黑水洋時常被衝向南方,稱為“落漈”(閩南方言)。明清航海工具及技術已相當不錯,入臺還如此艱難,更何況早期的航海條件!

在大洋航道開通以前,中國的海外交通不外兩個方向:北向日本、朝鮮,由浙江或山東北駛;南往東南亞,由福建或廣東出海。正東方向並無航線,臺灣一島,不在中國海外交通的路線上,而當地並無大型聚落可以為市場,又無適當產品可以採購謀利,於是臺灣竟長期孤懸,未與中國大陸有密切的交通。大陸近海作業的漁船,顯然知道有此一島,是以,北邊雞籠山,南部大員等地名,仍見於航海的記載,也常為通航琉球航線的地理指標,因此不能說中國人不知道有此海外一島!

在漢人尚未大批移民以前,臺灣的原居民已在此生活很久了。從考古資料言,長濱文化的舊石器,形制與大陸南方的舊石器屬於同一型別,是以,6000年前,這些居民已來到臺灣。臺灣北部及東北部考古遺址頗多玉製品,其玉質及工藝均與浙江良渚文化的遺留相似。澎湖新石器文化的石料,在廣東及臺灣都有同樣的石器。高雄鳳鼻頭新石器文化的遺存,也與福建的新石器文化遺存相類。是以,在新石器文化時期,當已有從中國東南及南方遷來的居民。臺灣的南端與菲律賓隔了一條狹窄的巴士海峽,西北來往並不困難,也應當有移徙的人口,或由南方來,或往南方去。語言學家認為南島語系的分佈,從各地語言排比上看,當以臺灣地區的南島語為這一語系的源頭。但是,南島語系人群,頗多經過曲折的移徙路線,當黑潮由南往北流時會帶來南方的移民,也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臺灣的考古資料還正在累積中,目前所見,已知的新石器文化型別尚不能歸納周密的譜系。目前所知,縱向在時間軸上,各處文化之間尚有不少空白;橫向在空間軸上,也還未見籠罩全島的型別。凡此現象,當然是由於材料不足,史闕有關。至少以目前所知情形,似乎這些古文化,既是區域性地區的,也未必是延續不斷,有一定的繼承關係。我們以為,臺灣目前的原居民族群,未必都是此島最早的居民。歷史上在此生活的族群,或由大陸來,或由南方來,居住在此,長養子孫,卻始終不能凝聚為擴及全島的大型文化共同體,以致分散為許多聚落與族群。今天,原居民的分類不下十餘個文化群體;在中國內地居民大量移入前,本地族群與文化的分歧,可能更為有過之。。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開通對臺灣的影響(2)

大洋航道開通使海上形勢丕變。中國海外有了西洋船隻的帆影出沒於海天之際。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先來,分別在澳門與呂宋島建立據點,以經營東方。荷蘭人接踵而至,在今日印度尼西亞的巴達維亞建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基地,也在日本長崎佔了一個立足點。但是兩地相距遙遠,而且中國是當時東方貿易的主要物件,荷蘭人必須在中國附近找到一個基地。他們先嚐試佔有澎湖,但中國艦隊已在此駐守。澎湖駐軍長官沈有容志不在戰爭,遣人告知荷蘭艦隊,不必打澎湖的主意,還不如嘗試在別處發展。1624年,從事海上活動的華人指引荷蘭人駛入大員(今臺南安平)海域,登陸建立了基地。不久,荷人建築堡壘據守,並擴充套件其勢力於臺南周邊,遠達南方的琅嶠(屏東)。各地原居民,力量當然不能抵抗,荷人遂在南臺灣各處的原居民聚落(所謂“番社”)收稅傳教,儼然收南臺為其殖民地。從此到1661年,鄭成功入臺,次年驅逐荷人,荷人據有南臺灣達三十餘年之久。(同時,西班牙人也曾嘗試在北臺灣建立基地,卻未能成功。)荷蘭人以臺灣為轉駁站,將商貨由此運往巴達維亞,再由高桅船運到歐洲。當時荷人的東方發展,獲利甚豐,堪與西、葡鼎足而立,均是大洋航道的霸主。

其實,中國南部的漢人,在荷蘭佔據南臺灣以前,早已在臺灣立足。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