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姆炊�麼笈諢鼗鰲K��釗巳ソ懈涸鶚爻�裘諾鬧齏砍祭純�牛�芍旄�疵諾娜慫道弦�把縹垂欏!��聳蹦哪苡邢行娜ジ把紓�置魘峭寫恰W甙捕�牛�耪⑻�峁蹋�蠆豢�L�輿導味�畔臚饊櫻�孛諾墓僭敝芸�怨俗運�醯��坎煥聿翹�印! �

一個皇帝連自己都城的門都打不開,這說明幾乎所有基層辦事人員都知道大明將亡,紛紛為自己找後路了,崇禎除了投降,絕無生路了。

孔尚任寫的《桃花扇》,雖是戲曲,但真實地再現了明亡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況。提兵鎮守武昌的左良玉,聽說崇禎駕崩,唱了一出《哭主》,他捶胸頓足對著北方哭道: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聖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十七年憂國如病,呼不應天靈祖靈,調不來親兵救兵;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傷心煞煤山私幸,獨殉了社稷蒼生,獨殉了社稷蒼生。”

這曲《勝如花》道盡了孤家寡人崇禎帝殉國的悽惶,堂堂天子,竟然不如“飄蓬斷梗”。

李闖進城後,有大學士範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左都御史以及一些公侯、駙馬自殺。這些人算是大明的忠臣,但我以為他們不降於賊是報朝廷之恩,未必報崇禎個人之恩。而投降的更多,大學士李建泰以下,包括兵部尚書、戶部侍郎、工部侍郎等眾多高階官員。明代文秉在《烈皇小識》中列了個長長的名單,共一百三十二人。文秉還特意點了幾個關鍵的投降者的所為:

“逆闖入都,首先勸進者,陳演(內閣首輔)、朱純臣(就是以赴宴搪塞崇禎不開朝陽門讓皇帝逃生的那位)也;向賊叩頭求用,指斥先帝為無道者,魏藻德(內閣首輔)也;從獄中出而為賊策下江南者,張若麒也;其頌賊為救民水火,神武不殺者,梁兆陽也;代賊焚燬太廟神主者,楊觀光也;大負先帝委任,終以拷掠死者,李國楨也;先帝求金不應,東宮出亡不納,終齎盜糧,盡為賊有,負君辱國,貽恨千古者,周奎也。”除了這些大臣,還有崇禎很器重的守城太監,後開門投降的曹化淳等。

崇禎屍體被李闖軍隊發現後,停靈數天,《烈皇小識》載這些已投降的舊臣對先帝屍體的表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斜著眼睛瞟一眼就過去了,人情如此之薄!

據《明季北略》記載,崇禎梓宮暫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邊,兩個和尚自願前來為大行皇帝超度,李自成的兩大重要部屬宋獻策和李巖經過此地。巖對宋說:“何以戴紗帽的反不如和尚?”宋回答:“那些紗帽原是陋品,並不是和尚之品比官員強。”李巖再問:“明朝選士,由鄉試而會試,由會試而廷試,然後觀政候選,可謂嚴格之至。為什麼國家有事,報效之人不能多見也?”宋獻策的回答是:明朝的國政,誤在重製科,循資格。因此國破君亡,鮮見忠義。滿朝公卿誰不享朝廷高爵厚祿?一旦君父有難,皆各思自保。新進者心想,我功名實非容易,二十年燈窗辛苦,才博得一紗帽上頭。一事未成,哪有馬上死的道理?此制科之不得人也。其舊任老臣又思忖,我官居極品,亦非容易。二十年仕途小心,方得到這地位,大臣非止一人,我就算一人死了也於事無補。此資格之不得人也。二者皆認為功名是自家掙來的,所以全無感戴朝廷之意,無怪其棄舊事新,而漫不相關也。

這段對話,未必是信史,但多少反映當時一些有見識計程車人對明朝情感之冷薄。科舉是表面上的原因,本來明室僅僅把八股制藝作為籠絡也是控制讀書人的手段,讀書人也只把它作為敲門磚。所謂忠義之說,遠不能遮掩利益驅動的本質。所謂明朝養士三百年的“養”,和用草料養牛馬差不多,多數士人哪會給它盡忠?

清代定鼎中原後,追贈崇禎的諡號為“莊烈帝”,帝王死於宮外者為“莊”,而自殺很符合“烈”字。崇禎皇帝既不像漢獻帝那樣懦弱,也不像隋煬帝那樣殘暴,也不像南唐李後主、宋徽宗那樣醉心於詩詞書畫而荒了國政,而是很敬業、頗思進取、一直想匡正爺爺萬曆、哥哥熹宗執政時的過失。因此崇禎的死更具有悲劇意義,比其他亡國之君博得了更多的同情。

明朝養士三百年,最後大敵當前,這些食朝廷俸祿的人很多都這個樣子,當然可以說這些人無恥、軟弱。可他們天生就這樣無恥嗎?同樣是讀書人,宋末士大夫表現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度足讓明朝士人汗顏。同樣讀孔孟書,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我們要比較一下宋、明兩代養士的差別。

宋代最後一個皇帝趙昺和崇禎帝相比,同樣是自殺,卻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