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因為華國和英國,法國兩國,在亞洲有太多的利益衝突,和德國則沒有這種利益衝突,能結盟的,也只有德國,或者奧匈帝國這樣的國家。
“陛下想找奧匈帝國,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敵人,就是沙俄,但是,陛下似乎不是要找軍事上的援助,只是要找一個有話語權的國家罷了,如果那些老牌列強看不上華國,我們也不妨多考慮新興的國家,我最近比較注意羅馬尼亞的新聞。”凱瑟琳夫人輕聲道。
華皇的眼睛一亮,格外的感到驚喜,他頓時覺得自己的思路還是窄了,也知道凱瑟琳這是在提醒自己。
歐洲的幾個大國,英國,法國,已經因為有利益衝突,被華皇排除在外了。
在原本的歷史中,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國達成了軍事協議,它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援的義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援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
俄法同盟形成後,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
隨著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係,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歐洲的這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也是十九世紀末期和二十世紀初,甚至是直接影響一戰和二戰的主旋律。
華皇考慮過歐洲的所有國家,要麼是國力太低下,實在沒有什麼話語權,要麼就是內政問題很大。
像目前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還是很強大的,也為中亞的局勢,增加了很多的變數。
但是華皇在一開始就沒有考慮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
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
在坦志麥特時期,土耳其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
在克里米亞戰爭時期,土耳其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坦志麥特時期一系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
1856年,哈特…艾於馬雲法令保證所有奧斯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
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是底萬批准的法規,包括150條條文,由亞美尼亞知識份子及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國民議會草擬。
一部稱為坎寧…厄埃沙西(奧斯曼土耳其語解作“基本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峰,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釋出,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
這是奧斯曼帝國的“一次立憲”。
一次立憲時期為期甚短,但其意念(奧斯曼化)對改革派新土耳其人具有影響,新土耳其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制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
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土耳其君主阿布杜勒阿齊茲,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
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佈實行君主立憲制,然而,憲政下的議會執行了僅僅兩年就被君主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後迫於壓力,議會再度召開,然而坎寧…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19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倖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奧斯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19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著二十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奧斯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為種族衝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備受質疑。
1829年,在英、法、俄三國的干涉下,希臘在19世紀30年代的希臘獨立戰爭後宣佈獨立。
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國及大塞爾維亞主義興起,兩地已處於半獨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