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的生產經營越來越難,有的行業已經出現了整體虧損。
外需放慢已經嚴重損害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導致經濟出現大幅度下滑。對外需的過度依賴顯然放大了外需放慢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此次經濟調整的深度和長度肯定將超過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那次調整。那次用了8年,當時也響亮地提出了擴大內需,但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需市場急劇擴大,我們最後重啟的依然是外需依賴之路,而且更加依賴。但此次外需市場大幅萎縮是以美國帶頭挑起的貿易保護主義為真實背景,萎縮程度遠超上次,又沒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樣的大事件做對沖,因此,這一次我們同樣提出的擴大內需必須要取得真實和持久的效果。只要立足民生,措施得力,相信我們不會再次走向外需依賴之路,至少不會擴大外需依賴,否則就相當危險了。
2 創業於新型中小城市(2)
如果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的經濟持續衰退,即使政府進一步加大力度鼓勵出口,穩定外需的任務也將非常艱鉅,因為外需市場是最典型的買方市場。況且,過分強調穩定外需很可能會將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權拱手讓給別人,並需要以更加扭曲的經濟結構為代價,且不確定性很大。2009年,中國經濟轉型的壓力撲面而來,在傳統的出口和投資之外,尋找新的增長點是唯一可能的選擇,這就是內需和消費。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已經進入了從出口大國向消費大國轉變的關鍵時期。
歷史證明,外需主導的經濟會導致大城市畸形發展,形成內需主導的經濟必須發展中小城市。未來中國內需和消費的最大增量在哪裡?新的發展空間在哪裡?歷史證明,外需主導的經濟會導致大城市畸形發展,形成內需主導的經濟必須發展中小城市。
城市原本是個好東西
城市首先是實業和資源協調發展的產物。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實業中消費資料的比重逐漸下降,生產資料和科教資料的比重逐步上升,與這種生產力要素結構的變動相適應,生產消費資料的人口比重逐漸降低,生產生產資料和科教資料的人口比重穩步上升,後者集中在一起就是城市。與此相對應,前者的居住地就是農村。這個分化過程是一個不斷加速和強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是中心城市及其農村二者自成系統的過程。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準有如下三個。
人口密度指標
人口密度指標,主要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廣義生產力總是一定人口的生產力,一個城市養活了多少人,佔本地區(城市及周圍的農村)總人口的比重是多少,最能反映當地的城市化水平。
人均產值指標
一個城市養活了多少人,每個人創造了多少價值,佔用了多少資料,能夠很好地反映這個城市的產業結構、經濟集聚度、城市輻射能力、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情況。
人均資源指標
人均資源指標,主要指城市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水資源、人均能源消耗等生活指標。其中,人均居住佔地、人均水資源等都少於農村,人均能源消耗卻高於農村。
研究上述三個指標,我們會發現,與農村相比,城市的人口密度大、人均產值高、人均資源消耗少、人均能源消耗多。其中,人口密度大是最顯著的特點。可見,城市是實業與資源的自成系統。但實業與資源要真正透過城市化自成系統,必須遵循兩大原則:①“實業與資源協調發展;②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
大城市成了一個壞東西
近代以來,也就是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發展迅速。迄今300年間,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和有作為的領導人都曾思考和實施過自己的城市化戰略,許多先行國家都經過了大量的試驗,留給後發國家豐富的經驗和教訓。
從完成城市化的歷史順序來看,英國早在100年前就最早完成了城市化的程序,歐洲其他國家大概是在80年前,美國是在50年前完成此過程的。從歐洲到北美,從實業與資源協調和城市與鄉村協調的角度來看,先行各國城市化發展大概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城鄉相互封閉階段。古代社會,城市住著統治者,農村是被統治者,這是農業社會城市的主要特徵。工業革命初期的城市化也是這樣一種狀態,英國圈地運動初期,城鄉就是相互封閉甚至對立的。 。 想看書來
2 創業於新型中小城市(3)
第二階段:大城市優先發展階段。在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