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以上關於蘇聯崩潰的常識性解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問題之一是它侷限於一種非常簡單的社會轉型理論。它假定了一個經濟體有可能突然變得“難以運轉”,並據此認為以另一種經濟體制取而代之的社會革命乃是必然的歸宿。這樣一種理論通常被稱為“機械論”,因為它的靈感來自於機械裝置領域。的確,一臺汽車發動機在某些設計精巧的環節上變得突然難以運轉和停止執行,會讓倒黴的主人除了重新買一臺新的發動機甚至整個一輛新的汽車外,別無選擇。
然而,這種情況是不能套用到一種經濟體制上的。經濟體制,不管是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的,或其他各種各樣的,在它的內部產生問題時,不會突然變得不可運轉。在一定時期內,某種經濟體制以它特有的方式運作良好,滿足人們的需要。此時,它對社會和政治的穩定具有積極作用。而在某個時期,它也有可能運作得不是很好,導致人們的不滿情緒。在一種經濟體制還能夠實行大幅度緊縮政策的時候,用“崩潰”一詞來形容它就會產生誤導,例如,大部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面臨的就只是大蕭條,而不是崩潰。到1933年為止,大蕭條使1/3的美國非農業勞動力失業了。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經濟也沒有停止執行,更沒有絕對的需要迫使它採取一種迥然不同的經濟體制。
所有的經濟體制都有強大的機制在經濟低潮時期保護自己,即使在嚴重的經濟危機時期。經濟危機是導致改革還是導致革命,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在20世紀30年代,對美國資本主義激烈的批判使人們熱忱地相信這種體制的“不可執行”已經充分顯示出來了,然而,這種結果並沒有引發革命。大蕭條雖然嚴重,但並沒有導致革命,而是導致了資本主義的改革。在美國,改革的程序開始於1933年,即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總統時。改革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幾年完成,持續了15年時間。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美國資本主義實現了巨大的轉型並趨於平衡,此後,美國經濟出現了歷史上擴張最快、最廣的25年。
純粹推測性的分析並不能預先告訴我們一種經濟體制能或不能在一系列給定的條件下改革。大多數經濟體制,如果不是很完善的話,都有令人驚奇的調節能力。蘇聯經濟體制在大的改革前,在50年代赫魯曉夫和60年代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時期已經進行了較小的改革。但是在80年代,人們並沒有機會認識到蘇聯有能力進行改革以克服那個時期面臨的問題。原因是,在戈爾巴喬夫和他的夥伴們第一次推出他們主要的經濟改革方案几年後,改革者迅速地被所謂的革命團體奪取了權力。如我們下面所主張的,到1990年,蘇聯經濟體制日漸走向分割,這種各自為政的局面徹底粉碎了一切改革的努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經濟改革(2)
蘇聯崩潰的通常性解釋並不符合蘇聯改革期間的經濟執行模式。有證據表明蘇聯經濟不僅沒有緊縮,更沒有“崩潰”,因為蘇聯體制的社會主義成分依然存在。改革期間的經濟調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5年到1986年,變化相對溫和。第二階段從1987年到1989年,政府採取了一些更為激烈的改革措施,儘管這些措施仍然侷限於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範圍內。標誌經濟變化第三階段的是1990年到1991年。在這個階段,親資本主義聯盟獲得了足夠的政治力量,使經濟體制的變化超出了社會主義改革的範圍。蘇聯經濟直到第三階段,當政治的手段被用來拆除體制的障礙時經濟才開始走向緊縮。因此,那種把蘇聯經濟的崩潰歸結為體制自身內部矛盾的結果的觀點,是和這一前後因果次序不符的。
表5—1提供了蘇聯經濟總產品和總消費增長率的資料,包括西方國家估算的結果(第一項和第二項)和蘇聯官方統計的結果(第三項和第四項)。
圖5—1資料比較了大改革前期經濟執行的變化情況。第一階段實施溫和改革政策的結果從1985年到1987年的增長率就可以看出來。第二階段更為激烈的社會主義調整政策生效於1988年初,其結果影響了1987年到1989年間的增長率。1989年到1991年的增長率記錄了蘇聯經濟執行在改革的第三階段——社會主義體制垮臺時的情況。圖5—1不但把社會主義改革第一、第二階段的結果——1985年到1989年——和改革前五年的增長情況作了比較,而且表明了三個階段的經濟調整的增長率。
從表5—1和圖5—1可以看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