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組建了翼騎兵。
翼騎兵和其他騎兵主要區別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裝備,一個是戰術。一套完整的翼騎兵裝備包括一匹優良戰馬,專用馬鞍馬鐙,長頸馬刺,特製內衣軍服,鎖子甲,頭盔,護頸護喉甲,胸甲,背甲,肩甲,臂甲,腿甲,兩把輪燧三管短槍,三箭騎兵弩,掛旗長槍,馬刀,重型斬馬刀,或者特別定製的戰錘或棍棒之類地重型兵器。
別看這些東西說來煩瑣,但事實上這些東西很輕便,比重騎兵要輕的多。所有盔甲加起來,也只有12-15公斤。老實說,無論是重騎兵還是翼騎兵,最麻煩的就是這些護甲。重騎兵的全身護甲暫且不說,就說翼騎兵。
特製軍服和鎖子甲都好說,這些都可以批次生產,但這些護甲就全都是製成半成品後,最終按照每個人的體型組合而成,可說每件都是量身定製。
在用料上,更是不惜工本。頭盔一般是半球形,前面不僅鑄造有鋼鐵帽簷,還有一個可以活動的柳葉護鼻,保護脆弱的鼻樑,用頭盔上的蝶形螺母將其固定緊實。護頸護喉甲更像一個金屬甲片製成的圍脖,用細密的鋼絲和甲片編製成龍蝦式小層片結構,掛於頭盔上,作戰地時候,將前方暗釦壓緊,就能有效防禦對喉頸地攻擊。
這胸甲也是由拋光的鋼板製成,厚度3…5毫米不等,由中央打出稜脊地整塊胸板以及鉚接在反面皮帶上的五塊鋼片組成的護腹兩大部分組合而成。這種鋼甲極為堅固,可以抵禦用火槍打出的鉛彈,不遜色於重甲騎兵。
背甲和胸甲一樣,也是組合式的設計,由同樣數量的甲片綴連而成,胸甲和背甲之間以帶扣和皮帶相連線。若不穿背甲,則在背後用交叉革帶將胸甲捆在胸前,革帶交叉的地方還插著一個金屬圓板。
肩甲的主體是一塊鍛成弧形的鋼板,向前向後延展,可以護住腋窩和肩胛。在這塊甲板下方還接著幾塊層片狀甲片,可以將整個上臂正面護住,最末一塊甲片的邊緣切成“S”形凸起,遮蓋了部分手肘。
小臂護甲則包括兩塊弧形的堅固甲片,一塊較長的保護著小臂正面,必要時可用來擋住敵人兵器,另一塊則較短,固定在手腕附近,以皮帶捆紮停當。這種臂甲已經成為大宋主力軍服的標準配置,不少戰士在實際使用中,就是將其當成小型盾牌來用,效果非常好。
至於腿甲,則是用甲片作成下襬,鉚接在胸甲的下方,類似於步人甲下襬,不過長度要縮短不少,只是保護大腿位置!
這些盔甲極為優良可靠,而且後期加工成型都是根據戰士的實際需要量身定做,因此穿著上不僅舒適,而且不會妨礙身體的活動,比之全身重甲要靈活輕便的多。
近衛翼騎兵的胸甲上面還有銅製的黃龍圖案遮蓋難看的鉚釘釘頭,最醒目的就是胸甲心臟位置這裡,特別鑲嵌了一枚黃龍戴王冠的胸章,除了好看和表明身份外,還有護心鏡的作用。
若說這些只是加強翼騎兵的防護外,那他們裝備的武器就更是驚人。三箭騎兵弩,掛旗長槍,馬刀,重型斬馬刀等等,這些東西都是精工細作的上品兵器,就連輪燧短槍,雖然射程短,但近距離內殺傷力也不容小看。
除了這些,翼騎兵戰士的挑選也是精益求精,是從數十萬人中比選出來,個個身手不凡,而他們的統帥就是楊沃衍。選擇他為翼騎兵的主將,一是他的忠誠和能力,二是他對騎兵的理解,其他方面反到是次要的。
因為這些裝備,就讓翼騎兵擁有了略遜重甲的防禦,又有可媲美輕騎的移動,成為介於重甲和輕騎之間的一個騎兵兵種,其戰術思想也和這兩個兵種有很大不同。重騎兵最大的威脅是集團衝鋒,而要做到這一點,重騎兵就必須排列成密集陣形。輕騎兵最大威脅是靈活性,若要做到此點,部隊排列就要相對散亂,要留有很大空隙。
於是我就針對翼騎介於重騎和輕騎之間的這個特點,制定出一種翼掃的戰術,來配合護衛中軍。所謂‘翼掃’實際上就是將翼騎兵排列的很分散,成為一個長長的橫列,然後向中間擠壓,配合重步將敵人消滅。因為翼騎兵有堅強的防禦,又有媲美輕騎的靈活,在重步擊潰敵人後,他們就可以對敵人進行殲滅追殺,擴大戰果。可以說,這種翼騎兵,天生就是做為重步兵的補充出現的。
而且在我的想法,馬肩龍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騎兵將領,已經被我內定為翼騎兵部隊將領,等這次大戰結束,他就要上任。
這番話要說清楚,實在費了我的一番口舌,特別是提到要將馬肩龍任命為新的翼騎兵將領時,馬肩龍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