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真實的價值觀
人都愛聽好話。“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反映的正是社會民眾的普遍心態,因此人們見面寒暄的多是“過年話”。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見人生子多說望子成龍、恭祝未來的話,而說這個孩子早晚都會死的人定會慘遭痛罵,被咒為不得好死,等等。
生活中當然是多說大家愛聽的話為最佳,至少是禮貌或顯得親熱。但如果要辨別真理和討論問題,只靠好話連篇、吹吹拍拍、一團和氣,不但對認識、瞭解、判斷問題不利,也無助於瞭解真相和探求真理。
對不同的文藝表達方式,人們會有愛聽與不愛聽、正面與反面的看法與評判標準。有人喜歡京劇,有人喜歡流行歌曲;同樣有人認為崑曲好聽而不喜歡京劇,有人喜歡美聲而不喜歡流行歌曲。人們對“過年話”也有不同的理解,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樂意接受“馬屁”了。
想用真實的世界來解釋過去、今天與未來,就難免會有些與眾不同的看法,而用什麼樣的語言將這些不同的意見表達出來則有著不同的說法。最簡單的當然是用最直白的方式表達,而不論這種方式是否會傷及他人或被他人誤解;當然也可巧妙地偽裝,把真實的意思隱藏在華麗的辭藻後面;還可以用嘲諷、幽默或其他方式表達,而不管這種方式是否會讓他人真正理解。而我對不同表達方式的喜好,大約就如同人們對京劇、流行歌曲或其他文藝方式的喜愛不同。
問題並不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或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自然也不能用京劇、崑曲、川劇還是流行歌曲來區別與評價,關鍵在於我們表達出的意思或反映出的內容是否被民眾所理解與接受。或者不管大家心裡是否接受,但至少不是馬屁,至少對於說者是該說、想說並真實的。這種真實來自於理論、實踐、經驗、分析和不懼怕某些威脅的膽識,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的。
也許我的許多觀點和想法是錯的,或只是從某個角度來說有些片面;或許許多觀點因媒體的斷章取義而被扭曲了;也許許多問題直接與政府的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有所衝突;也許許多事實並不被多數人承認或多數人根本就不願接受;也許許多提法與措施會傷害一些機構或個人的私有利益……但我並不後悔,事實最終會證明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事實總是在各種不同意見的爭論與對立之中被更多人所認識。
當馬爾薩斯提出“人口理論”時,在整個社會引起一片反對之聲;當凡勃倫提出“社會生活習慣形成的階級”時,經濟學界也同樣譁然;當馬克思的《資本論》出版時,幾乎被所有的國家和統治者封殺……但最終整個社會都將他們列入偉大的經濟學家的行列,都不得不承認他們對社會與人類的貢獻。
不能說所有經濟學家的觀點都是正確的,也不能說他們的觀點都是不正確的,只有事後的幾十年、幾百年的社會實踐才能最終給予他們應有的稱讚。更值得稱讚的是他們認真的研究精神、他們的科學態度,以及他們敢於提出不同於社會主流觀念的突破。這背後的膽識,雖然不被許多人認識,但卻是存在的。
“膽識”和“敢於”並不完全相同,敢於還在於“身正不怕影子斜”,在於觀點、問題可以被討論,但個人的行為卻不能有汙點。因為這個社會首先看到的是這個人的人品是否能證明其觀點是乾淨的、純潔的,而從來不會相信一個在生活和品行上不被社會、法律和道德所認可的人。
如果一個社會可以讓人們的表達方式更自由些,讓人們對文藝作品的選擇更自由些,讓更多人不僅僅侷限於討論應該用怎樣的表達方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而將重點轉移到所討論的觀點本身,那麼人們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現那些語言與文字背後的閃光點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思想的解放引導著中國的改革,造就了中國發展的神奇,也改善了社會的風氣與人民的生活,將中國從貧窮中拯救出來。但如今這一標準在人們富起來之後反而被遺忘……最終社會還會迴歸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之路上來。對與錯只能靠實踐,當然,也許實踐過程是曲折並漫長的。
社會的進步恰恰體現在寬容的程度上。當人們不再就討論問題的方式而糾纏時,當社會中的個人偏好被新的價值觀所代替時,公允的評價體系將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為平等的人文關懷。只有這樣,中國的經濟制度才有競爭中的統一,才能保證社會的自由與和諧。
任志強
2008年4月10日
推薦序一 仔細看看任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