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慘�蟮枚啵��緣鹿�τ攵砉�3至己玫墓叵擔�怨餐�Χ雜⒐�K�裕�濾孤籩湊�詡湟環矯娣辣付砉��環矯嫦蚨砉�傭�祥�Γ�湟餼馱謨詿恕!�19zs。

與德國的短視形成鮮明對比,英國相當策略地利用日本沉重地打擊了俄國,俄國此後一度虛弱不堪,再無力對英國的亞洲利益構成嚴重威脅。日俄戰爭之後,對德產生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英國得以將海軍主力調集到北海,其部署於北海的兵力竟然佔英海軍總兵力的3/4,顯然是用於遏制德國。德國本應利用俄國擊敗日本,然後迫使英國分兵保護中東、次大陸以及遠東利益,但德國卻沒有抓住這個良好的歷史機會。相反,俄國在遠東的失敗,使得其注意力再次轉向能力所及的巴爾幹地區,這又與奧匈帝國產生衝突。德國為遏制俄國的擴張不得不支援奧匈帝國;英國出於遏制德國的目的,在日俄戰爭後又改變策略,開始向俄國示好,以便在日後形成反德聯盟。

由此,可以說,日俄戰爭之後,歐洲大勢已定,英俄已經可能形成聯盟,德國卻只能繼續與奧匈帝國為伍,從戰略大勢上已經處於被動地位。德國後來在一戰中處於東西兩線作戰的狀態,究其根源是外交及大戰略的失敗——俾斯麥的策略核心就是防止出現一個反德聯盟,老練的英國利用幼稚的德國外交,恰恰實現了拉攏俄國、法國建立反德聯盟的事實。

日俄戰爭所引起的連鎖反應還不止於此,由於俄國轉向西歐,這導致德國西側方向壓力大增,不得不增強在西側的兵力部署。結果法國首先感受到了來自德國的威脅,於是將國防重點轉向了陸軍,海軍發展因此變得遲緩。此時,德國海軍將很快超過法國海軍已經是一個事實,這對英國而言,又增加了海上威脅。

所以在1905年前後,歐洲已經基本形成了兩大對立集團,即德奧同盟和法俄協約。雙方都存在明顯的軟肋——奧匈帝國本來就是多民族混合體,內部矛盾重重;俄國內部革命的因素在不斷積累,政局不穩。不過此時,在力量對比上,德奧佔據著優勢,如果單純是雙方決戰,那麼德奧還是有可能獲勝的。但是英國是一個沉重的砝碼,德國的大海軍計劃是英國所不能容忍的,於是它暫時擱置了與法國和俄國的矛盾,加入到了俄法一方。所以說,開戰前,德國就已經背離了俾斯麥開戰前的原則——孤立對手,然後打擊,現在相反,英國與德國的宿敵法國和俄國成功結盟,德國依舊只有軟弱的奧地利作為同盟,勢力已經失衡。

提爾皮茨戰略的缺陷

英國海軍思想家約翰科隆布曾說:“國防問題的重點並非步槍的品質,而是國力的分配和組織能否配合國家目標。”英美等國為保持海權,早已透過國會立法的形式保證國內資源支援海軍建設和保持國家的海上力量。提爾皮茨效仿英美這一做法,也採取向國會提出海軍擴充法案的方式,使得發展大海軍成為德國國策。這看起來十分必要,但是,英德有著天然的巨大差別,那就是德國位於歐洲腹地,四面環敵,而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所以英國只需要傾注全力維持強大的海軍,本土自然安全,而德國必須要同時保持陸權和海權,那就必須要保持陸軍優勢和相當規模的海軍,在資源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這不但難以做到,而且會形成兩面都做、兩面都不能取得絕對優勢的局面。如前所述,英國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一面以海軍軍備競賽吸引德國把寶貴的資源投向海軍,一面假借法俄之手從陸地向德國施壓,所以德國未開戰就已經兩面臨敵。

第29節:

提爾皮茨作為海軍發展的規劃者是成功的,但作為大戰略家就是失敗者了,甚至可以說,他也從未真正指揮過海軍——儘管深得威廉二世賞識和支援,但他本人從未被賦予實施德國海洋戰略的職責,也從未真正領導過德國海軍,而且也沒有參與重大的戰略決策和作戰計劃的制訂,甚至都沒有直接指揮過海上戰役。

在俾斯麥時期,德國政府的政治架構幾乎可以說是“一臣制”,即只有宰相這一個大臣,沒有內閣,只有在宰相領導下的一群國務秘書。在歷史書中,經常可見將提爾皮茨稱之為是領導整個海軍事務的海軍大臣,實際上,提爾皮茨的正式職務是帝國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其職責是負責帝國聯邦海軍事務,包含制定並管理海軍的建設和發展規劃、組織海軍後勤補給,以及在帝國國會中代表海軍接受質詢和提出議案。德國海軍真正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帝國海軍內閣,其擁有人事安排、釋出條例和訓令等權力,首腦與宰相一樣,只對皇帝負責,但提爾皮茨不在其列。ω米ω花ω書ω庫ω&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