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心血。為搞活市場,規範市場,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面,這些部門經常調查研究,制定多種優惠政策,鼓勵廣大商戶合法經營,文明經營。
由浙江商人苦心經營十幾年的“浙江村”,目前,各類門店已超過3000多家,能容納500多商鋪以上的中大型批發市場就達30多家,商圈年交易額突破70多億元。可以說,在這個區域內,工人不存在無飯吃的問題。因為在該區域工作的工人長期受濃厚的商業氣氛的影響,也做起了生意。
一個商圈的發展程序都從無序到有序。為了做活生意,“浙江村”各商廈及各商戶使出渾身解數都是允許的,但所有商業活動都要按照商業規律和“遊戲”規則進行公平競爭。否則,就會遭到眾人的指責或被淘汰出局。早些年,“浙江村”有市而無場,眾多經營者佔馬路、搭棚子、哄起一個市場,均屬市場發展的原始階段。當時佔路市場長達2公里,交通、消防、治安及商品質量的投訴率頻頻上升。雖經幾次整治,總是“虎頭蛇尾”,違章建築的棚子搭搭拆拆,綠化用地也隨意被人割用。
縱觀“浙江村”的發展趨勢,無論從長遠還是短期的商業效果和社會效果來看,要升級換代,在當時已成為了有識之士的共識。
“浙江村”的形成和發展對北京豐臺區的經濟發展,乃至全北京的經濟繁榮都有一定的影響,方圓數平方公里,知名度甚高的一個大型專業服裝市場的產生的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確實經過了十幾年的風風雨雨錘鍊而成,來之不易。同樣以北京中軸線為起點向東、北、西延伸同樣的距離,那裡又是別有一番天地。現代化的建築代表著北京大都市的輪廓和風采。“浙江村”作為北京的第八大商圈的總體的商業形象,已經真正成了北京的浙江村。
經過多次大規模改造後,現在的“浙江村”已是交通便利、馬路寬闊、環境整潔、大型商場林立、生意興隆。在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浙江商人發揮著聰明才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神話,形成了在浙江省外全國最大的名副其實的“浙江村”。
2003年、2007年在北京的浙江村,豐臺區政府舉辦了規模宏大的“首屆大紅門服裝商務節”、“北京大紅門國際服裝節。”豐臺區政府用“北京國際時裝之都”核心區的發展理念來體現“浙江村”的發展活力和時尚元素,提升“浙江村”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將“浙江村”建成集研發、設計、生產、貿易、物流、會展、服務和品牌企業總部為一體的“北京國際時裝之都”核心區。
三 京溫市場起風雲
導讀:浙商自有化解風雲的本事和能力,風平浪靜才能做好生意。
建立於1994年的京溫市場是北京“浙江村”木樨園商圈的龍頭市場。經過15年的風吹雨打已完全培育成熟。該市場輻射力至華東、華北地區和東南亞。
2000年政企脫鉤後,市場的產權落誰手?這是市場經濟的新課題,當時,各方為了切身利益都要討個說法。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七章 不做地段差、沒人氣的生意,礦藏例外(3)
北京豐臺區木樨園的京溫市場是北京有關部門與浙江溫州有關部門聯合創辦的市場。1992年7月8日,由北京市豐臺區工商局、溫州市工商局、溫州市政府駐京聯絡處三方多次洽談,在各自當地政府的支援下,簽訂了《關於集資興建京溫輕工業品批發市場協議》。該協議主要內容為:市場佔地公頃,總建築面積約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500萬人民幣,由溫州市工商局協助豐臺區吸收溫州地區商戶集資2000萬人民幣建設該市場,同時提供給集資戶1500個攤位為經營場所,集資款以建立的場地及設施租金抵償,期限為20年,該市場的產權歸豐臺區工商局所有。
該協議簽訂並經京、溫兩地政府批准後,三方於1992年10月5日在《溫州日報》上刊登了《聯合通知》,其內容除上述協議部分外,還明確了每戶集資款萬元,場地使用權20年,並明確提出“誰集資誰受益”的原則。
來自溫州的1700餘商戶共集資2007萬餘元,其中溫州樂清縣集資戶佔80%,集資款以4年場租抵償(每年3250元),第5年開始低租金收費辦法。總而言之,為了吸引集資者,為了搞活市場,通貫協議全文的是一系列的優惠條款。1994年9月,京溫大廈即京溫服裝市場聳立在木樨園地區。
京溫服裝市場的建立無疑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當初,木樨園商圈還沒有真正形成,其它商廈沒有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