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已無,何能悉以六鎮諸軍,防衛京津?雖效周室之搬遷,已無相容之地……”
袁世凱的言外之意是請宣統皇帝退位,當時宣統帝溥儀僅是個六歲的孩子,當然不能明白,主事的隆裕皇太后心裡知曉,眼淚流了出來,她擦了擦眼淚說:“大清天下斷送在我們手中,我們愧對祖宗啊!”
袁世凱嘆了一口氣說:“皇太后不要過於傷心,世事變遷,不能由太后一個人承擔責任,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
袁世凱沒說完,隆裕皇太后急忙問:“如若退位,那民國將如何待我們?”
袁世凱說:“紫禁城前邊的三大殿歸民國,皇上、皇太后等一切尊號不變,仍住在乾清門後的宮室,所有皇室財產仍舊歸自己所有。這些優待條件鄙臣均已擬定好,請太后過目。”
說著,袁世凱從口袋中取出幾張紙,遞給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接過紙,只見上面寫著:
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發銀四百萬兩,俟改鑄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辭位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五、光緒皇帝未完工之陵墓,仍舊按原計劃修造。所有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六、宮內原有各項人員,照常留用,但以後不允許再招進太監。
七、中華民國保護大清皇帝之私有財產。
八、原有禁衛軍,由中華民國陸軍部管理,俸餉如舊。
隆裕太后看罷,抽泣嗚咽了一陣,然後一把將溥儀摟在懷裡,輕輕地說了一句:“可憐我們孤兒寡母。”
1912年二月十二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隆裕太后釋出了由張謇幕僚楊廷棟執筆,經張謇潤色,袁世凱審閱的《退位詔書》。其文清雅,極致文思,頗為得體,可謂大格局,亦為大手筆,把一代皇朝之終結,中華兩千年帝制之終結,說得輕鬆而灑脫。茲錄如下,以示讀者: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遺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瞪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議。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以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點評】
是的,專制帝制該結束了,這個統治了中國幾千年,使一切陷於異化的社會關係之中而失去真我的制度該結束了。雖然宣統的退位詔書說得很灑脫,但國人的心理是沉重的,它似乎來得太遲了,而且付出了多少鮮血的代價。而新的共和制度才剛剛起步,它又要經受多少磨難,才能走向成熟呢?
大清王朝的悲喜劇終於落下了帷幕。但它帶給人們的思索卻遠遠沒有完結,也許永遠也不會完結。這個變幻令世人眼花繚亂的時代,蘊涵了人類興衰的無窮玄機。誰能參悟得透,誰就能破解人類進步發展之規律。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