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未來,而是存在於生活中每一個真實的此時此刻。智者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什麼叫做“當下”,就是指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圍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當下”就是要你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去接納、品嚐、投入和體驗這一切。
救一個人,比救全世界重要
有一位經理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的提升客戶滿意度方案,提了不少措施,搞了很多口號和要求。我看了以後,說很好,只補充一點:所有人都要做到“把注意力放在此刻站在你面前的客戶身上,讓他滿意”就行了。那位經理問:就這麼簡單?我笑著說:既然簡單,你就先自己堅持一週,找找感覺,再把提升客戶滿意度方案向下推廣吧。
一週後,我問他感覺如何。他說:“難。我這才體會,服務好你眼前的人比‘為人民服務’難。”
第五章 享受過程(5)
我笑了起來,跟他講了一則特里莎嬤嬤的故事。被稱為“貧民窟的聖人”的特里莎嬤嬤把一生都獻給了赤貧者、無家可歸者、瀕死者、棄嬰和麻風病人,竭力服侍這些最窮苦者。在她獲得世界聲譽後,有一次,應邀參加一個主題為如何幫助貧困者的國際會議,並獲邀做主題發言。就在她從外地趕來時,她發現會場門前趴著一個衣衫襤褸、滿身泥垢的人。在當時的印度,到處可以看到這種骨瘦如柴、疾病纏身、衣不蔽體、臭氣熏天的人在路邊乞討,來參加會議的各國代表誰都沒有在意,看也沒看就步入會場。
但特里莎嬤嬤卻停下來,扶起那個乞丐,發現他身有殘疾,氣息微弱,於是她決定不參加會議,將這個路邊人帶回自己創辦的關懷所。當會議主辦方得知她的決定後,大驚失色,勸她說會議是探討如何消除全球貧困、幫助全世界貧困者的世界級大會,非常重要,希望她不要退出。特里莎嬤嬤回答說:“救一個人,比救全世界重要。”
正因為特里莎嬤嬤時刻關注眼前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窮人,她才做出那麼偉大的事蹟和貢獻。她經常告訴其他慈善工作者:“你們不必注重成果數字。凡是有益於窮人和被棄者的愛的行動,不管怎樣微小,在上帝看來都是重要的。”
那位經理聽了這個故事感動不已。後來,我在他的工作臺上看到一句特里莎嬤嬤的語錄:“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飢來吃飯,困來即眠
《傳燈錄》中有一則著名的故事。有源禪師有次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嗎?”大珠慧海禪師回答:“用功。”問:“如何用功?”答:“飢來吃飯,困來即眠。”問:“所有人都是這樣,他們跟你的用功一樣嗎?”答:“不一樣。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一樣。”
大珠慧海和尚說得對,大多數人都無法專注於“此刻”,他們總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總在應該關注此處時想著彼處,應該關注眼前時想著未來。經常在網路上看到類似這樣的話:“這幾天總在想自己三四十歲後怎麼辦。再浪費一兩年的話,就到而立之年了。現在失業我怕,我更怕到時候自己再失業,沒有十足的實力,那怎麼辦?有經驗的人可以探討一下。”其實有什麼可探討的呢?網路上所謂探討,最後多變成發牢騷、抱怨現實、互相安慰,能解決什麼問題呢?
我們一定要明白,真正的希望存在於現在,而不存在於未來;真正的滿足感不可能存在於未知的“彼處”或“以後”,而應從“此時此刻”、“此處此人”去尋找和體會。總有人說我現在不如意,我忍一忍,等過段時間就好了;或說現在工作不滿意我忍一忍,等我找到更好的工作後就好了。這都是沒有“活在當下”。就算未來他得到他現在所希望的,由於心態和眼光已變,也不會快樂多久。
好方法使人生更輕鬆
如果你非常努力,但結果並不好,那麼,就需要審視方法是不是有問題。好的方法,不但事半功倍,而且使我們努力的過程更加輕鬆愉快。
眾所周知,民國初年,中國湧現出一批學術大師。他們學貫中西,知識淵博,在文史研究領域有無數開創性的發現和研究成果。一般人往往認為,他們之所以能取得那些前無古人、今人難追的成就,是因為他們擁有超凡的天賦和勤奮。然而,除了天賦和勤奮,他們得以開宗立派的真正原因,應歸結於清末民初的西學東漸。他們掌握了當時西方相對先進的學術方法,並運用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當中,才使老樹開新花,結出豐碩的果實。 電子書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