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就是,第二年日本對外宣佈首次製造研發成功整體化工業自動專案,此時中國才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鬱悶的總統
令人鬱悶的事情時很多的。可以說都是長期以來情報工作落後造成的惡果。
八十年代末期,國內所謂**化西方化思潮不斷上升,一切國產科技技術都是垃圾的理論到處都是。上海某船舶製造廠與日本進行“睦鄰友好”,把經過自己多年心血研製的集約化數字焊接系統無償地給了日本。
這套系統,是六十年代初中國科學家在秘密條件下利用早期的蘇聯電子機床,自己設計的,可以說在八十年代的亞洲,那是最先進的裝置。
但是,在日本專家們“高度負責地審視下”,被勒令下馬。第二年中日簽署進口日本大型焊接系統,大約是三億美金左右,但是沒有成交。
直到三年後,透過與法國某公司的交流合作,中國人才如夢方醒,當時引進的法國價值十二億美元的電子數控裝置,其中八成的技術都是中國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日本“友好的專家們給審視掉了”。
另外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中國宣紙的製造工藝。
有著一千多年曆史的宣紙是中華藝林中經久不衰的藝術瑰寶,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
大約從十九世紀中後期開始至今,一些國家的情報人員特別是經濟情報人員,相繼對我國的宣紙產地進行探訪,千方百計地蒐集我國宣紙生產技藝的情報。仿製宣紙,以達到獲取高額經濟利益的目的。
外國人盜探宣紙製作技術的活動持續不斷,據《中國宣紙史》記載,有案可查、見諸文字史料的就有好幾次,英國人白恩首開宣紙竊密之例,他到涇縣打探宣紙的製作過程,並將配料方法和製作全過程作為科技機密情報,呈報給總稅務司赫德。
光緒九年,一位名叫木酋原陳政的日本人,曾化裝潛入涇縣探查宣紙製作技藝,回國後寫成《清國製紙取調巡迴日記》。
本世紀初,有一名叫內山彌左當門的日本人,他當時在南京,距安徽各產紙境較近。他多次深入產紙地區,特別是涇縣宣紙原產地小嶺,偷盜宣紙生產情報。回國後,寫了一篇名為《中國製紙法》的文章,分別就宣紙產地、造紙用水、宣紙紙質、宣紙用途等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述。
隨後,日本國又有人來到涇縣,費盡心機地在涇縣宣紙產地弄了一些青檀樹枝,請植物系教授鑑定,但因日本不產此樹,因此鑑別不出該樹枝是何種何屬,只得告罷。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利用侵略中國的機會,多次派遣特務深入皖南,蒐集了一些涇縣的青檀樹籽。運回日本精心種植,但是因氣候、土質等條件不盡相同,所以生長出來的檀皮質量低劣,用之製造不出高質量的宣紙,潤墨性差。
新中國建立後直到七十年代以前,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外人無法進入宣紙產區對宣紙技藝進行竊取,有關國家只能在我國內地和香港等地購買我國的宣紙,然後用現代科學手段化驗出了宣紙所含的各種成分,許多公司競相仿製,但是始終不得要領。
到了七十年代末,隨著中外交流的頻繁,某些國家為了能製造出真正的宣紙,加大了對宣紙情報的蒐集力度,他們採用了多種手法,千方百計地套取有關資訊和資料。非但如此,他們還處心積慮地企圖深入宣紙產地直接獲取第一手情報,如日本就曾於一九八六年派了一個“造紙工業考察團”前往安徽涇縣有關廠家參觀考察,其中有人順手牽羊地“牽”走了一些生產原料,帶回國反覆研究,用各種成分配比。意欲造出宣紙真紙。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外國人生產出來的宣紙,還無法與中國的宣紙相媲美,充其量只能是仿製。宣紙需要在特定的氣候環境中生產出來才能使其質量達到最佳,其生產需要有特定物質含量的水資源和其他資源等,只有這些特定的各種資源條件充分滿足,才能使宣紙產品的質量達到最佳,而宣紙的生產則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專門工人去操作。
在宣紙生產工序中,大部分操作都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是手口相傳的,這是外國人不可能盜走的,技術屏障就是手工操作的微妙。
假如不是這樣的話,宣紙的地位早就被日本人的仿製品給取代了,就如中國的瓷器一般。
就在範無病收拾好東西,又跟普京那邊兒打了招呼,準備動身過去的時候,沈盈突然放下了公司的事情,跑了過來。
分別了十幾天,兩夫妻見面自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