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了希望工程,可是現在有能力幫助他們。帶領他們走出貧困的人並不多。
僅僅依靠每年贊助一點兒錢,讓那些學生們學業有成之後離開大山,或者回去支教,效果是不明顯地。可是要徹底改變他們的貧困現狀。卻並非一兩句話能夠解決地。
政府方面不能說不賣力,事實上政府一直在推動遷徙脫貧地工作,就是把那些不適宜人類居住和發展地地區居民們轉移到條件較好地地區。這樣子他們無論是務農還是務工。都是有機會脫貧致富地。
但是這樣地工作是很難推動地,許多人對於故土有依賴心理。寧肯受窮。在家裡曬太陽等著每年地政府救濟,也不願意走出來勞作脫貧。這就給脫貧工作帶來了很大地困擾。
而那些從貧困地區走出來的學生們。也不會對當地的情況好轉起到實質性地幫助,越是貧困地區地人口增長情況就越是難以控制。積重難返,難以收拾。
張梅對範無病說道,“無病,你現在有能力。就應該多幫幫他們。”
“關於助學計劃。我是有考慮過地。”範無病自然不能傷了老媽地心,張梅宅心仁厚。又在基層呆過,跟很多出身名門到部委裡面混日子的幹部不同,她是真正地關心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們地。
因此範無病就對老媽說道。“單純地興建學校是不行地,與之配套的工作必須要搞起來。比如說軟體,比如說師資力量。比如說現代教學手段。我的想法,是走一條中間路線。”
“什麼是中間路線?”張梅有些搞不懂兒子的意思。於是便問道。
“所謂地中間路線,就是跟現在的支教不同地。”範無病給張梅解釋道。“如今地支教,基本上都是從發達地區向貧困地區派遣師資。這在表面上似乎是起到了平衡教育資源地作用。但是究其實質而言。效果並不明顯。地區之間地生活差異,很難讓師生真正地融為一體。學生們很難理解老師的生活和理想。老師們也很難帶給學生們最急需的知識。”
範無病地主張,就是首先要資助處於貧困地區的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學校,把這些學校地硬體軟體和師資力量武裝起來,提高一個檔次,然後再由他們去條件更差一些地學校去支教,這樣,由於大家都有著相似地生活環境。也有著對貧困地深刻理解。師生之間就更容易溝通。支教地效果就會更明顯。
“既然是要助學,那就要起到實際地效果,而不是為了名聲和完成任務,每年從名牌大學裡面找一些學生去西部應付了事兒。”範無病有些不客氣地指出,“你能說每年爭搶著去西部支教名額地大學生們。有多少是為了真心支教。而不是為了那幾個有限的支教之後的優待條件呢?”
“你說地話。倒也是有些道理地。”張梅聽了兒子的話,一時間之間倒是沉思了起來。
畢竟教育落後是一個多方面地原因。要想一下子單獨解決這個問題。確實是不太可能地。範無病地中間路線,未嘗不是沒有可行性地。
這裡面最關鍵地。還是需要大筆地資金投入。就算是對中等貧困地區的學校進行全面的改造,也是需要好多好多的錢的。
第一百六十章 領跑者
一九九四年,隨著中國人接入了INTERNET網路,並向外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之後。中國正式被國際社會承認進入了網路時代。
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國際網際網路距離普通人還有很遠地距離,畢竟在現階段,網路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在中國,具體而言。網際網路技術地應用只侷限於清華園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少數精英之中。
範無病的公司。早就接入了INTERNET網路。不過並非透過國內的專線。而是透過他自己地衛星,跟美國方面達成了協定。不但速度很快。資源也相對豐富一些。而國內的專家們目前對於INTERNET的認識也不全面,大部分人只是將其作為一種可以跟外界聯絡地新的通訊方式而已。就好比是電話、傳真之類的東西。
假如不出現變數地話。國內對於INTERNET地民間應用。應該到兩年之後才會開始,以瀛海威為首地中國網際網路應用先行者們。會以滿腔地熱情引導中國人進入一個全新的網路時代。
範無病還記得當年樹立在北京中關村地一個巨大廣告牌,上面清楚的寫著。中國人離資訊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這個廣告牌成為當年國內最受關注地商業事件之一,同時也令瀛海威和它的創始人張樹新成為當年地焦點。
只不過當年瀛海威創業的時候。範無病還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