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敦氣得七竅生煙,把管家叫上前來,劈頭蓋臉大罵一頓,還讓宋驍飛馬上走人:“這個家從此不歡迎你!”
宋驍飛臨走前,對袁世敦說:“你好自為之吧,在這大災之年,手裡抓著多餘的糧,很可能會惹禍上身!”
第三章 全民救災(求收藏、推薦)
和袁世敦鬧得不歡而散,宋驍飛和王士珍他們馬不停蹄趕回開封。到了府衙,已是中午,河南巡撫李鶴年憂心忡忡來找宋驍飛:“大人,出大事了,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帶著一群洋傳教士到開封賑災,跟謝家福等一幫鄉紳起了衝突,被扭送到府衙來了,涉及到洋教的事情非同小可,下官不敢擅自作主,故來請示。”
宋驍飛一聽,這洋教士來救災,好事呀,怎麼會跟鄉紳們鬧起來了呢?連忙問,李提摩太他們現在何處?
李鶴年說:“謝家福等人情緒激動,要求傳教士們必須馬上離開河南,否則洋教士們就有生命危險。李提摩太等人也很固執,執意不肯離開河南,我怕他們在外面有危險,把他們暫時請到大牢裡保護起來了。”
宋驍飛一聽,大吃一驚道:“請到大牢裡了?有這麼保護的嗎?洋教士好心來救災,你卻把他們關進大牢,這要傳出去,洋人會怎麼看中國人?會釀成重大外交事故!此前已有太多教案,讓中堂大人焦頭爛額了!”
李鶴年說:“謝家福等一百多位鄉紳鬧得很兇,下官也是沒有辦法,才出此下策。”
宋驍飛說:“趕緊帶本官去大牢裡接他們出來,這樣才能顯出我們的誠意。”
進到陰森灰暗的監牢裡,宋驍飛見到一百來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農民,他們被關在一個充滿臭味的大牢裡,戴著沉重的枷鎖和腳鏈,於是順便問了一句:“怎麼這麼多犯人?”
李鶴年解釋說:“這些人都是到大戶人家搶糧的,大災之年,不得不嚴刑峻法維持治安。”
他們一直走到監牢最裡面一間乾淨點的牢房,宋驍飛才見到李提摩太等洋教士,李提摩太站在大牢裡,並沒穿牧師的黑袍,而是穿了一件儒生最常穿的灰色長袍,腦袋後面還拖著一條假辮子,他胸前掛了一個銀色十字架,雙手放在胸前,正在祈禱,宋驍飛抬手示意李鶴年等人停下腳步,安靜下來,等李提摩太祈禱完了再進去。
在這世界上,有一些人,是真正靠信仰活著的。當時來華的傳教士中,很多是隨列強的利炮堅船來到中國尋找發財致富的機會,但也有很多教士,懷著毫無利己的動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當上帝的使者,憑藉其執著的精神傳播上帝的福音,以仁慈的善行來感化中國人,李提摩太就是這樣一位值得尊敬的牧師,1869年,25歲的他就登上了開往中國的輪船。
毫無疑問,無論是當時的清廷還是老百姓,對這類真正的傳教士難以理解,也不歡迎。基督教有一條教義,足以讓中國人將所有傳教士拒之門外:當時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都對中國的祖先崇拜毫無顧忌地抨擊,認為只能有耶穌一個“天父”,但中國人敬奉祖先是融入到每個人血液裡的傳統,是維繫家族關係的紐帶,不可能被任何文化改變。數典忘祖就是不孝,會被所有中國人唾棄!中國貧苦的農民,親近教士,只是想從教士那得到一些醫藥和物質救助。而一些地主鄉紳的儒家信仰更是根深蒂固,將洋教士視為“無君無父”的“魔鬼”,這是謝家福等人跟李提摩太沖突的根本原因。
宋驍飛進入大牢後,用英語跟李提摩太解釋這是一場誤會,完全是為了他們的生命安全著想。李提摩太見宋驍飛還會說英語,大為驚訝,他用生硬的中國話給宋驍飛提了一個建議:“把災區人們遷往滿洲,那裡穀物便宜,價格只有河南的十分之一。”
宋驍飛搖搖頭,心想,滿洲是滿族人的龍興之地,清廷不可能把大批漢人遷去那裡。不過,李提摩太的這條建議提醒了宋驍飛,一個大膽的主意在宋驍飛腦海中產生:把數百萬災民遷往朝鮮、越南、臺灣、琉球等地開荒,這樣一箭雙鵰,中國人多了,還可以更好控制這些地方,他準備找機會跟李鴻章說這建議,爭取他的支援。
這次去獄中探望李提摩太,兩人深入一聊,甚為投機,宋驍飛承諾說服謝家福等人,讓傳教士繼續留在河南賑災。
但宋驍飛沒想到,謝家福等一百多個鄉紳並不買他這個欽差特使的賬,謝家福一甩長袍的袖子,義正言辭地說:“山東災民受洋人賑恤,三月有餘,幾乎只知有洋人,不知有中國矣。成年人也就算了,但小孩為天主教誘去,則大不可,但凡有血氣者,能無錐心肝、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