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許多年以後易青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碰上這個片子真是神使鬼差。

電影學院這幫人其實是很自戀的,動不動就拿自己學校老師或者畢業生導的片子來做歷年考試的題目,香港電影和其他地區的電影很少能拿來當專業考題的,百年一遇的事居然叫易青這撥考生撞上了。

第一卷 不是猛龍不過江 第二章 懶人易青(2)

很多不懂行的人,或者不懂裝懂的那種人,分不清影片分析和觀後感的分別。市面上許多人在報紙或者媒體上發表了幾篇觀後感,罵罵導演和演員,然後就影片的故事內容大發一通感慨或者是從什麼邊邊角角的發表一通議論,就自以為很有深度的自稱影評人或者影評家了。

拿《臥虎藏龍》來說,最典型的就是整個社會鋪天蓋地的所謂影評出爐,居然沒有幾個人能看懂這部電影的。

最可笑的是集中的意見都反映在大家認為楊子瓊她們吊威亞的那些場面拍得太“假”——這種意見傳到國外去,易青身為一箇中國人都覺得替同胞害臊,怎麼楞把一部以人文思想為主的藝術片當成商業動作片來評論了?

如果是普通觀眾去注意這些無關痛癢的邊邊角角也就罷了,那些所謂影評人做出一副專家的模樣在那裡指手畫腳,實在讓人噴飯——這些人的水平比考電影學院的這些十八歲考生還不如。

要說易青也確實在導演方面有點天分。他很快就從一個旁觀者、普通觀眾的角度中跳了出來,透過自己一段時間的自學。所以他在導演系一試的那片影片分析中刻意的使自己寫的東西完全跟市面上那種垃圾影評區分開來,儘可能以專業的筆觸儘自己所能的去分析。

易青知道一部電影的構成需要六個基本部門的合作:編、導、演、攝、錄(音)、美(工)。電影學院的導演系也是根據六個方向設定課程的。他就朝著這六個方向做一一評述,然後集中筆墨詳細的分析了一下這部片子的導演語彙。

《臥虎藏龍》這個片子其實拿來當考題是很合適的。無論是固定機位攝影和電腦製作交替的攝影手法還是以中國傳統水墨畫式理念的美術設計;無論是發哥和張子怡的本色化表演還是以天才作曲家潭盾的民族傳統器樂結合交響樂理念為主打的聲音設計,都是可圈可點,非常有的寫。

但是易青還是決定挑戰難度!後來他的導師謝仁衛教授告訴他,整個參加一試的考生一千多人,膽敢從導演語彙這個角度去寫這篇影評並且沒有寫錯寫偏的只有兩個人,所以才點了他一試專業分第二名!

說來也是天助易青。他之所以能看懂黎安的這個片子完全是因為他好吃懶做的毛病。

易青一直非常關注黎安這個導演,是因為他當年拍了兩個片子,一個叫《喜宴》、一個叫《飲食男女》——這兩部電影都是跟吃有關的。

普通觀眾當然不會有什麼心思去分析這兩部片子後面的人文意義。

易青當時也是如此,他感興趣的就是片子裡的美食。特別是《飲食男女》裡面的老藝術家郎雄先生飾演的那位老廚師做得那些菜,什麼蟹黃灌湯包、翡翠排翅、臘汁黃魚、珍珠鮮鮑……看的易青一個星期不想吃家裡的飯。

易青把這黎安的這兩部電影翻來覆去看了幾遍,除了看出好吃的菜之外也看出了點門道。

原來黎安是個華裔美國人。作為一個好來塢的二三線導演,他可謂多年鬱郁不得志,不被美國上流社會認可。因為黎安本人是個國學非常深湛的中國人,他古文能力很好,寫得一手好書法,又懂金石古董。這樣的一個人,他的作品裡當然有濃郁的東方氣息,所以西方人很難接受。

所以他的電影往往都帶有一種強烈的東西方文化衝突與融合的人文意味。比如《飲食男女》就是典型的以飲食為媒介,講述一個東西方文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沖突和包容的故事。

易青無意中看懂了這兩部電影,於是也無意中為他以後讀解黎安這個導演的其他作品打下了一個基礎。他第一次看《臥虎藏龍》,就本能的想,黎安在這部請來發哥加盟的大製作裡是不是又想傳達東西方的矛盾衝突這種命題。

無論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最基本標準就是導演語彙。在電影裡,導演想要從正面或者側面告訴給觀眾的那句話,是整個電影的靈魂。

在《臥虎藏龍》這部戲裡,黎安用一條劇情明線和一條劇情暗線交替發展的手法來完成自己的導演語彙,提出自己對東西方文化乃至整個人類的未來的看法。

在這部電影裡,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