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面對的是一座精神迷宮,如果不對那花枝圖案產生興趣的話,就不會陷進去。他與堂娜都是智力高手,不甘心被迷宮所困,所以才會發動全部精力,與迷宮對抗,目標是打敗迷宮,敞開那扇大門。
“花枝大概有六百條……每條上有十八朵花,那麼加起來共有一萬朵,而每一朵花都有它獨特的樣子,代表著一個獨立的小迷宮,其組成元素為花蕊、花瓣、花萼……無數小迷宮連成了大迷宮,就像無數小房子組成了摩天大廈一樣。要想走出大廈,就要把每一個小房間穿行一遍……”林軒在心底默唸。
他相信,堂娜也採用了同樣的計算方式。
他移動視線,從花枝的右上角進入迷宮,而這也是傳統迷宮中最正確的遊戲方式。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原則,迷宮的右上角為“東北”,是迷宮的能量起源之地。
曾有歐洲著名術士說過,地球上每一塊版圖的東北角都是能量最強盛之地。固守那個位置,就能登基坐殿,開國闢疆,成為萬代之主。
舉例來說,昔日清代開國皇帝發跡於東北,固守其龍脈,後來率眾奪得天下,坐享十二帝共267年。後來,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麾下“興中會十三太保”深入東北長白山的絕地峽谷之中,冒死掘斷了大清龍脈,才得以推翻清廷,進入嶄新的中華民國。
現代人都以為術士之言,不可輕信,但很多真理就是隱藏在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之中,非得有高明之士破解出來,普通民眾才能看到。
很快,林軒就進入到了迷宮的核心,即花枝最繁複之處。他驟然發現,花枝之下竟然還隱藏著另一層迷宮,與表面看到的景物近似,但第二層的一萬朵花亦是各不相同。一瞬間,這迷宮的複雜程度翻倍,破解它所需要的精力也必須相應增加。
“原來這是一座立體迷宮——退無可退,只能咬牙向前走了!”他逼迫自己振奮精神,繼續前行。
在林軒記憶中,最早的迷宮建於公元前約1600年的邁錫尼時期,地點是在克里特首都的一座王宮裡,它與在希臘的皮洛斯找到的公元前12世紀畫在粘土板上的迷宮很相似。
到羅馬時期,迷宮圖案成為裝飾品的首選。在貴族的豪宅裡,前廳和餐廳裝飾著迷宮拼花圖案。這些幾何圖案的中心通常是古代神話中的景象:忒修斯和被殺死的彌諾陶洛斯。當時的人們更關心的似乎只是圖案形式,有時並不在乎他們的“迷宮”有錯——既進不去,也出不來。
到了基督教時期,迷宮的神聖力量又回來了。人的整個生命如同一座迷宮,而這座迷宮的中心是人生的轉折點。只有透過艱難曲折的朝聖之路,才能告別罪惡的生活,到達迷宮的中心,在那裡找到人生的目的。
中世紀初期用來裝潢手稿的小圖案中,迷宮的形狀有了變化,司祭奧特弗裡德??魏謝布林格斯基讓構成迷宮圖案的線路形成一個基督教的十字架,由此產生了五花八門的哥特式迷宮。這些迷宮的圖案往往用來裝飾大教堂的入口處。例如,沙特爾大教堂就稱得上是一座迷宮。要想進到教堂的中心,要拐28個彎——跟太陰月的天數一樣……
林軒在自己的記憶中忽然獲得了啟迪:“很多時候,怎樣穿過迷宮是不重要的,那些外在的路徑只是一種簡單障礙。重要的是,人類在動腦的同時,自身的機體潛能被大幅度提升,成為人生之路上的強者。在西藏大地上,藏民們奔走在通向拉薩的那條艱難朝聖之路上,他們的人生就是一座迷宮,有的人甚至從小到大都沒離開過自己的帳篷。但是,他們篤信朝聖的重要性,認為‘朝聖’將會使他們獲得終生相伴的力量。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存在迷宮,那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原罪,誰都不能避免。只有破除迷思,走出自己的迷宮,才能放眼天下……”
當他想到要“走出自己的迷宮”之時,突然渾身一震,因為他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始終被捆縛著,並沒有真正地解放出來。
換句話說,起初入藏,他把組織交付的任務作為頭等大事,無論做什麼,不管多麼忙,都會將“任務”放在第一位。當堂娜失蹤於鬼湖,他又把尋找堂娜作為頭等大事。這種目標上的變遷都是他的思想決定的,而不是堅守不變,至死不渝。
他活著,始終是為“任務”和“堂娜”,那麼何時才能迴歸到“我眼觀我心、我手寫我心”的時候,審度自己的內心世界,讓自己為自己活著,做一個完美的人……
現在的他,以為自己知道該幹什麼,恰恰是錯了。
正如蘇東坡《題西林壁》詩中所說:橫看成嶺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