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這個政治多元體,包含五六個主要國家,另有幾個小國。在這些主要國家之中,哪個在大國權力體系的變動中得利最多,將在下一章中敘述。到17世紀中葉,至少有一點是清楚的:沒有任何一個王朝…軍事集團有能力成為歐洲之王,而在此前幾十年,卻有幾次似乎像要出現歐洲之王。
在這一個半世紀裡,為爭霸歐洲而進行的戰爭,在錯綜複雜的程度和性質上均不同於1500年以前的戰爭。在此前100年內所發生的戰爭是地方性的,如義大利各國之間的衝突、英國和法國王室的爭鬥,以及條頓騎士對立陶宛和波蘭的戰爭,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證。而在16世紀開始後,這類傳統的地區性爭鬥,已被規模大得多的、為爭霸歐洲大陸而進行的戰爭所掩蓋和替代。
一 角逐的目標與紀年
雖然任何捲入這場大規模鬥爭的國家都各有其特殊原因,但造成歐洲戰爭升級和擴大範圍的普遍原因有二。其一,是宗教改革,導火線是1517年馬丁·路德對教皇專權的反抗。這為傳統的王朝鬥爭增加了兇險的新內容。由於特定的社會經濟原因,宗教改革以及它的對立面,即天主教對異教運動的反改革,都傾向於將歐洲南半部與北半部分開,把新興的、以城市為基礎的中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分開。在這一大分化及歸類中,當然會有不少例外情況。但基本的一點是,基督教社會分裂了,歐洲大陸有許多人被拉入了為教義而進行的超國界的鬥爭。直到17世紀中葉,當宗教戰爭的過火行為和徒勞無益使人們消極退縮下來時,他們才普遍地或許亦是勉強地承認對歐洲教派的分裂。
使得1500年以後的戰爭更為廣泛和複雜的第二個原因,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王朝聯合體。該聯合體的領土,從直布羅陀到匈牙利,從西西里到阿姆斯特丹,形成一個網路。歐洲自700年前查理大帝時代以後,再沒有過如此龐大的家族王朝。哈布斯堡王室家族起源於奧地利,這些統治者不斷地想方設法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雖然中世紀盛世以來,此一頭銜已大失實權,但仍有不少王公孜孜以求,以便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發揮更大作用。
實際上,哈布斯堡家族是透過婚姻和繼承權來擴大領土的,這種做法舉世無雙。一個例證是,奧地利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年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1477年透過這種做法一舉獲取勃艮第的富饒土地遺產,另取得尼德蘭。另一例證是,在1515年透過一紙婚約,取得匈牙利和波希米亞。雖然前者不在神聖羅馬帝國疆域內,且擁有相當多的自由權,但哈布斯堡王朝因之獲得橫跨中歐的大片土地。馬克西米利安影響最為深遠的王朝聯姻,是其子費利普娶西班牙國王之女胡安娜,而胡安娜的父母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已透過自己的聯姻把卡斯提爾和阿拉貢的領地(包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聯為一體,這些婚姻的“遺產繼承人”是查理,即費利普和胡安娜的長子。他生於1500年,15歲時成為勃艮第大公;一年後成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1519年,更繼承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大業,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世襲領地的統治者。因此,他作為皇帝查理五世,到1555—1556年間退位時止,一直領有全部四份世襲領地(見地圖3)。1526年,無嗣的匈牙利國王路易在與土耳其人進行的摩哈赤之役中陣亡,查理又戴上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冠。
這些領地的多樣性及其分散狀況將在下面具體討論。哈布斯堡主權的狀況使人聯想到它絕不是亞洲式的真正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甚至在16世紀20年代,查理就已把奧地利的世襲地產和剛得到的匈牙利及波希米亞行政管理權——親王主權交給了他弟弟斐迪南。也就是說,早在查理退位之前,他已承認,西班牙和奧地利的世襲領地不可能由一個人有效地統治。儘管如此,其他王公和國家並不這樣看待哈布斯堡政權的大規模兼併。法蘭西瓦羅亞家族的國王們剛剛鞏固了在國內的地位,便急欲將其勢力侵入富饒的義大利半島,在他們看來,查理五世的產業包圍了法蘭西國家。不誇張地講,在以後的兩個世紀裡,法國在歐洲的目標就是要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同樣,德意志的王公和帝侯長期以來一直就反對讓皇帝在德意志本土有任何實權。他們看到,查理五世由於新添領土而實力大增,他可能會運用這些資源推行自己的主張,因而不能不警覺。許多教皇也如此,儘管他們經常需要利用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去同土耳其人、路德派及其他敵人戰鬥,但他們仍不願讓其權力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