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庖懷坪粢恢毖賾玫�11世紀,但這裡顯然不是取的漢族人之意。我們提到過,于闐國曾自稱“金國”、“金玉國”,“金”的讀音在漢語裡近於“秦”。考慮到伴隨於闐王國的存亡,當地語言文字于闐文隨之滅絕無傳,將“馬秦”解讀作“大金國”或“大金玉國”——大秦,顯然更符合當地歷史的更替。

總之,作為一個人口數十萬的綠洲國家,于闐承受了數十年戰爭的折磨。其結局,就是國破家亡、改變信仰。據有關文獻,滅國時一部分于闐王族向東逃入青藏高原,定居於西寧一帶,另一部分于闐王族和臣民,進入崑崙山的峽谷,沿神秘艱險的山中古道,逃向佛教樂土吐蕃。當然,還有更多的人,在劍與火的洗禮後,改宗了伊斯蘭教。

這一次,尉遲氏一敗塗地,再無機會捲土重來。而於闐王國滅亡後,它的種族、語言、文化、文明的內涵,成了歷史留下的難題。

敦煌藏經洞封閉之謎

最後,我們還應就於闐滅法亡國與敦煌石窟藏經洞的封閉,這看上去絕不相關的兩個事件作一點兒討論。

前面提到過,榮新江教授在其著作中論證了敦煌藏經洞的性質與封閉時間。關於敦煌藏經洞為什麼封閉、封閉於何時,這是自“敦煌學”出現就困擾著中外學術界的大難題,是西北古史的謎中之謎。榮新江的見解我完全贊同,它富於啟發性。但是,隨之而來,又有一個新問題擺在面前:作為“三界寺”的經學圖書館,聽到于闐——敦煌的世代盟友、西方屏障——被東進的伊斯蘭軍隊攻滅的訊息,由於受傳統“滅法”之憂的左右,便立即採取了保護措施——密藏佛典。可是,于闐滅法後,伊斯蘭軍隊事實上並未進一步揮師東進,敦煌作為佛教樂土也沒有因之受到任何實質上的威脅。那麼,為什麼三界寺把寺院圖書館一封便永不開放了呢?

這是難以忽視的大難題!

秘藏各種寶藏——包括精神食糧,本是中外歷史的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究其動機,不外乎是怕為人無償攫取或遭受毀滅,是寶藏執有者面對逆境的一大應變措施。比如自清末以來,戰國時的古代錢幣一再出土,而且都是批次的窖藏,山西陽高一次出土三晉布幣萬枚,山東海陽曾出土齊刀(齊國重寶)千枚,在古燕國境內——河北、北京等地,其行用錢幣明刀一出就是數以千計。根據文獻分析,可以認為這個現象與秦統一中國的貨幣政策有關。當時除了秦,其他六國各有自己的貨幣系統,比方刀、布、環錢、銅貝(俗稱“鬼臉”)等。秦滅六國,要求六國貴族無償交出刀、布等國幣,以後只能行用秦國國幣——圓形方孔的“半兩”。六國貴族富商不甘心被白白劫掠,便紛紛把自己執有的前本國貨幣埋藏在地下。原想等風頭一過再挖出使用,因為那時幣材——銅是貴金屬,本身就是財富。但秦始皇緊接著下令,把六國豪族全遷到咸陽,這批深埋的寶藏當然不能帶走,就成為中原大地的象徵。此後,秦漢之際的戰爭,使咸陽和關中地區受到犁庭掃穴式的戰火摧殘,遷到咸陽的六貴族立足未穩,就大多死於戰亂,再回不到原來的家鄉。這樣一來,他們傾心埋藏的錢幣才一埋幾千年,成為辛勤農夫的額外收入。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它與敦煌石窟的藏經,或有相通之處。藏經,是為應付眼前之災,而一藏千年,必定是因為親自藏經的人在此後不久就身遭橫死,或一去不返,這才成為歷史送給20世紀的見面禮。。 最好的txt下載網

二、佉盧文秘史(6)

那麼,就敦煌藏經洞的具體背景而言,我覺得應該對三界寺的性質作進一步的討論。

如果榮新江之說不誤(我確信其說),那麼我認為,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才能就藏經洞一封千年的事實作出說明,那就是:

三界寺實質上是于闐僧住持的大寺,至少在11世紀初,已由於闐僧人接管,實質上,它成為于闐王國駐其姻親沙州曹氏的“辦事處”、“接待站”、“情報中心”,或進一步成為“總領事館”。舍此別無他解!

早在注意到敦煌石窟中出現了于闐王李聖天等許多王族肖像(作為“供養人”而存在),我就覺得敦煌石窟必與于闐王國有特殊的“接觸點”。而且我們今天已獲悉,于闐、龜茲的一些名寺,也曾由漢僧住持。同時,這就對敦煌文獻中會有于闐王室的某些檔案,甚至是相當機密的高層檔案(類似《七王子》),作出了直觀的解釋。這兒特別應該提到:敦煌文書之中有關於闐的漢文文書也有啟示意義,比如其中有一件為法國人伯希和帶走的文書()背面竟是《張匡鄴牒》,而且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