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韃靼方面,包括海時行、於七在內的這次山東反正起義被稱為“土寇”作亂,所謂“土寇”即是相對於流寇而言。
山東在順治初年便不斷有“土寇”造反,因此八旗大爺們進了山東軍紀很壞,沿路屠空了很多村莊,山東文官們根本無力制止主子的行為。
先期抵達的八旗前鋒營帶著沿路擄掠的婦女、民壯在城北伐木為柵,背山紮營。
韃軍以騎兵為主,暫無炮兵,有過兩次試探性攻擊,未取得什麼進展。
海時行將帥衙設在原先的衛署。可能是在韃軍裡混久了,他居然以抱見禮歡迎顧容。
顧容有些不習慣,強笑著配合了海時行。
海時行反正是自發行為,之前並未與東江鎮建立聯絡,割辮後,他自稱大明重興王,稱號不倫不類。
丁耀亢用空白赦書填了一道正式任命,晉海時行右都督、山東總兵,這官位已經比顧容還高了。
可能是沒得到爵位,海時行略有些不滿。
當顧容說可以提供紅夷大炮時,海時行立即把不滿拋到九霄雲外。混戰中的空頭爵位算什麼,哪有大炮實在。
顧容從衛署出來。
街上軍民行色匆匆,害怕兩個字寫在很多人臉上。
韃靼人在北方統治日久,海時行反正太倉促,並未完全收服軍心民心。
腦子一熱,殺官搶劫玩妹子的時候好說,這會真被八旗兵逼到城下了,反正官兵們有多可靠這誰都沒把握。
軍民們是害怕被八旗屠城,才在城中固守。如果城外適當做出一點招撫措施,中下級軍官們可能會開門投降,這在過去有無數例子。
顧容一邊走一邊思考,留在城外很安全,即便靈山衛失守立即上船撤離。
但這真的好嗎?
南明官軍北上,打著永曆皇帝的旗號。這是正派明朝官軍,不是自發的起義軍。光這個旗號就足以讓很多有心人處於觀望狀態。如果靈山被屠,對東江鎮後續發展不是好事。
顧容走到北城牆,城門有甕城防衛,海時行把最危險的北城牆加厚了一倍。
山東農業條件好,無水旱大災,以往經常透過海路向江南地區出口糧食。海時行被圍前一頓搜刮,城中豆麥可撐大半年。
有機會的。
銀杏樹下,顧容把心一橫,決定冒險。
東江鎮留下一半人守船,另外800人進城增援。
一週後,濟席哈率韃軍主力開到城下,攜行26門紅衣大炮。
韃軍攻城,明軍以12磅鐵炮還擊。
炮戰開始,硝煙瀰漫,碎石亂飛。
海時行宿將,守城本事一套一套的。
韃軍擊碎城垛,膠州鎮便逼著壯丁上城,用土籃修築臨時工事。
韃軍轟塌一處城牆,明軍用手雷、滾木擂石砸退攻城韃兵。壯丁扛著石頭、瓦片,城中建築拆下的梁木、南城山上挖下的碎石玩命往下砸,又把缺口填起來了。
城中人力足夠,明軍在城牆缺口後方夯土立柵,又修起一段城牆。
十二月,大雪封山,兩軍暫停軍事行動,躲進大帳或是營房中取暖。
顧容在江南常與韃靼人交戰,對八旗兵逐漸下滑的戰鬥力有所體會。
海時行緊張的心逐漸放下。
與十幾年前相比,八旗兵裝備更好,訓練有素,槍法炮術更精。但這些北京來的八旗兵不如以前能吃苦了。
以前這樣的天氣,海時行不敢斷定八旗兵一定不會出營打仗。
現在這支韃軍,很多人天太冷不願打仗,天太熱也不願打仗。別說固山額真,就連親王都未必能逼動。
明軍就此獲得喘息之機,重新加固工事。
冬天被圍城,除了糧食,燃料是另一個大問題。
沒有充足的燃料就沒有熱食,沒有熱水,也無法取暖,這會造成大面積非戰鬥減員。當年在遼東,海時行吃過不少苦。
這個問題對海邊的靈山衛不存在。城南山上有樹林,砍光了,南方18公里處還有一座靈山島。島嶼全被森林覆蓋,根本砍不完。
明軍每天派船去島上砍樹,海時行同時在向靈山島轉移部分人口。
戰局就這樣僵持著。
良好的居住條件,相對充足的補給,保持了軍紀。
朝廷旗號也起作用了,反正綠營兵繼續以官兵自居,這讓他們維持了起碼的組織。
1655年5月,沈廷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