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我的母親生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農曆八月十五,這是一個吉祥的日子,一個團圓的日子。
外婆說,母親出世時,恰恰是中秋佳節,花好月圓。那時,外公在揚州做生意,經營茶葉生產和加工,家境也很富裕。
不幸的是,母親一歲多,外公就因病去世,留下外婆和幼小的母親,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外婆年紀輕輕,十七歲就開始守寡,含辛茹苦地將母親撫育成人。後來因為時局動盪,家境中落,外婆帶著母親遷居到湖南,才有了父親和母親的結合。
外婆告訴我,母親小時候很懂事,文文靜靜的,心地很善良。外公去世後,外婆靠刺繡和幫人家縫製衣服謀生。年幼的母親沒人照管,但她很乖,自己一個人坐在小板凳上,挨著外婆的身旁,不聲不響地玩,用不著外婆操心。與鄰居小朋友一起玩耍時,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要送給他們吃,給他們玩,從小就懂得友愛。
在我的記憶裡,母親對周圍的人,也是這樣,總是以誠相待,寬厚為懷。
我清楚地記得,1948年秋,母親帶著我,乘轎子到很遠的鄉下佃戶家去收租。這也是我家最後一次收租。因兵荒馬亂,又遭遇旱災,收成很不好。到了佃戶家,缺吃少穿的貧窮狀況,讓母親於心不忍,不僅一顆糧食未收到,空著手而歸,就連我們路上帶的乾糧——法餅(湖南面食糕點),也都送給了佃戶家的小孩。
在過去家境好時,凡親朋好友、鄰居熟人,遇到困難向母親借錢,有時,母親明明知道人家貧窮,以後也無力還債,完全是有去無回的事,卻仍然借給他們。說是“濟人須濟急時無”,給人家救急的,並未曾指望這些錢還回得來。
外婆還告訴我,母親的小名叫“海寶”。外婆解釋說,因為是在離海邊不遠的地方生的,就取成海里的寶貝的意思。外婆曾在揚州、蘇州、上海這些地方住過,我猜想,母親大約是在上海出生的。
無意中知道了母親的小名,我很得意,似乎發現了一個大秘密。不諳世事的我,故意調皮地問母親:“姆媽,您小時候叫‘海寶’啊!” 弄得母親很不好意思,裝成生氣的樣子對我說:“小孩子,不要亂說,沒大沒小,沒有一點分寸!” 看著母親尷尬的樣子,我象做了惡作劇似的,捫著嘴,暗暗地笑了。
母親年青時很漂亮,身材也好,平時愛穿旗袍,有時也穿西式的翻領時裝。親戚朋友都說母親秀外慧中,端莊賢淑。尤其難得的是,她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總是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她常對我們說,平安就是福,我不求榮華富貴,只要全家平安無事,你們爭氣,就是天天布衣蔬食,也勝過金玉滿堂、美味珍饈。
她對自己的母親——我們的外婆,很是尊重,極為孝順。有什麼好吃的,總是讓外婆先嚐;有什麼好看的、新奇的東西,總是讓外婆先看、先用。即使外婆做了不適當的事,母親也是輕聲細語,好言相勸,從不抱怨,更不會在我們面前說外婆的不是。母親總覺得外婆年青守寡,把她拉扯大,吃了不少苦,決不能辜負外婆的養育之恩。她經常對我們說:“你們外婆一輩子很不容易,你們要好好地待她。”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六
外婆是一個有主見,敢想敢幹,自立能力很強的人,母親給我講了一件聞所未聞的事:
那年,外公患了重病,臥床不起,氣息奄奄。家裡人不惜重金,請來了當地很有名氣的醫生。
這位名醫的確與眾不同,單是切脈時的排場,就頗有些派頭和不凡的氣勢,不僅閒雜人員一律不得入內,連病人親屬也不得在屋內隨意走動,不準發出任何一點聲響。甚至,家裡牆上掛的自鳴鐘發出的“嘀嗒”聲,他也嫌刺耳,非叫人將鐘擺摘下來不可,讓室內保持絕對的安靜。
大家從未見過如此森嚴的規矩和陣勢,莊嚴的氣氛立馬將所有的人都給鎮住了。
名醫切完脈,叫傭人打來水,洗完手,慢條斯理地走到桌前,緩緩坐下來,氣定神閒地提起筆,掭掭墨,一揮而就地寫完藥方。然後,咳嗽兩聲,不慌不忙地說:“病人虛脫,你們按方子抓藥,還得趕緊準備藥引,人肉一片,要新鮮的……”頓時,令在場的人,一個個驚嚇得張口結舌、目瞪口呆!
大家驚恐之時,年青的外婆卻顯得很平靜,默默地站在一旁,靜靜地聽著,整個心思只是想著外公的病狀,盼望著能早一天康復。
藥取回來後,誰也沒想到,外婆這樣一個弱小女子,竟不知從哪裡來的勇氣和膽量,走進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