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六七年的時間過去了,原來的縣已改叫市,縣革委變成了縣政府,縣政府又變成了市政府。柳雲濤是多年的媳婦熬婆婆,跟著縣裡市裡的頭頭們鞍前馬後的混了幾年,便給他頭上插了個小帽翅,搖身一變,變成了市經委的副主任了。雖然這官兒不大,也沒什麼實權;因為是從市政府下來的幹部,有時還被人們用世俗的眼光高看上個一眼兩眼的。
那是一九八二年的夏秋之交,龍永泰穿著一身嶄新的四個兜的軍官服裝來找柳雲濤。當時他已經是人民解放軍的副團職幹部了,一個毛頭小夥子長成了一個威武雄壯的彪形大漢,乍一見面,柳雲濤都有些認不得了。
龍永泰聲稱要安排轉業,想煩請柳雲濤給幫幫忙,在地方上謀求個比較理想的工作位置,這次回家的目的是想先回來探探路。
在當時那個年代,部隊轉業的幹部實在是太多了,多得地方上都無法安排。許多轉業軍官回到地方上都得降級使用,要想找個理想的工作位置談何容易?所以當時部隊的領導為了維護轉業幹部的利益,是時興讓計劃轉業的幹部自己回老家提前跑轉業安置的。
柳雲濤幫他找了找自己的老領導、新領導,計劃把他安排到市公安局幹個副局長。之後,他就歡歡喜喜回部隊去了。
可自打這次見過面之後,龍永泰就石沉大海沒了影兒,哥倆再也沒有見過面,並且再也沒有發生過任何的直接聯絡。
柳雲濤的小姨子性情爽朗,是個快嘴張二嫂式的人物,有關許多龍永泰的其它情況,還是從她那張快嘴中得知的:
梁州是北方著名的武術之鄉,代代不乏武林高手。清末民初在北方武林享有盛譽的飛仙劍俠賈雲鶴就是龍永泰家鄉的前輩。在民國時期,“賈氏青萍劍”曾獲得“天下第一劍”的美譽;當時的南京國術館還專門製作了一柄鐫有“天下第一劍”的折鐵寶劍贈與飛仙劍俠賈雲鶴先生。據說折鐵寶劍上“天下第一劍”的題字還是蔣介石先生的手筆,只可惜這柄折鐵寶劍在*中失落了。
賈氏青萍劍是一套高雅實用的稀有劍術,原有三百六十五式,以應周天之數,又雜以一式多練之法,補足“周天三百六十五又四分度之一”之說。據劍譜序言記載,該劍術發源於江西省錦溪縣龍虎山天師府,為潘玄圭道長所創。潘道長本是清代宿將,晚年歸引山林,靜心修身,把一生積累的武學精華編輯成青萍劍術,後經歷代相傳,傳於飛仙劍俠賈雲鶴。
賈雲鶴的嫡傳弟子馬振祥曾於清代光緒末年護衛尚書李蔭樨巡視江南,沿途不斷與各地英雄俠客較藝,或與匪徒拼殺酣鬥,各逞所強,經多次較藝拼殺,均未曾敗北,僅在四川境內遇一使用峨嵋刺的俠客戰成了平手,由此名聲大噪。
馬振祥每每於戰陣中用心窺察對方招式,探測對方法度,處處留神,極力發見對方之長;年老還鄉後,將一生所得,與本門師弟賈耀亭作深化剖析,優選八式插入最後一趟劍術之中,從此青萍劍術由三百六十五式發展成為三百七十三式。又經賈耀亭劍師修改部分劍式名稱,各式均以象徵性的成語命名,使全套青萍劍術更臻完善。故後人又稱青萍劍術為“賈氏青萍劍”。
青萍劍術變化無窮:練起來似進猶退,輕靈轉折,時而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時而如風起雲湧,雷厲風行;忽東忽西,就如“青萍”浮動。就其技擊效能而言,由於其套路結構嚴整,內容充實;劍法之中招中套招,式內藏式;虛中藏實,柔中寓剛,攻防交替,招不虛發;實用技擊效能天下無雙,是傳統劍術中的*。它既有“青萍”瀟灑之形,又有“青萍劍”鋒利之實。
龍永泰自幼好武,天賦極佳。曾師從飛仙劍俠賈雲鶴的嫡傳弟子學藝,在參軍入伍之前就練就了一付好拳腳,一柄青萍劍更是使得出神入化。參軍之後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特訓,技藝更上一層。由於他軍事素質極好,一出新兵連就被選送到廣州軍區司令部供職,有幸成為一代名將許世友將軍的警衛幹事。少林寺和尚出身的許世友將軍在老百姓心目中是個傳奇人物;在許世友將軍傳奇光環的籠罩之下,他這個新兵蛋子在家鄉也跟著傳奇起來!
後來,在對越自己反擊戰中,他追隨在許世友將軍左右,連續榮立過兩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給家鄉人民爭了光,添了彩。。
自部隊轉業後,他沒有按原計劃回老家,先是去到北京公安局工作過一段時間。不知得遇什麼機緣,又出國留學去了,先是去了美國,後又去了日本。在日本帝國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後,他沒有按規定回國供職,而是僑居日本東京,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