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獄序》,《國民日日報彙編》第4集,〃論著〃,東大陸圖書譯印局1904年版,第18頁。轉引自陳永森:《告別臣民的嘗試——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識與公民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頁。
第20頁:
近代中國在公民概念流行之前盛行的是國民的概念。國民一詞在中國先秦文獻中已經出現,如《左傳》中就載有〃先神命之,國民信之〃《左傳·昭公十三年》……國民的基本意涵是〃一國之民〃。近代以來,國民概念開始流行,康有為(1858—1927)多次使用國民一詞。梁啟超(1873—1929)1899年首次對國民的意涵作了界定:〃國民者,以國為人民之公產之稱也。國者積民而成,舍民之外,則無有國,以一國之民,治一國事,定一國之法,謀一國之利,捍一國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國不可得而亡,謂之國民。〃梁啟超:《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載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之四,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56頁。20世紀初的中國,做國民而不做臣民,已逐漸形成一種社會思潮。詳細討論,參見陳永森:《告別臣民的嘗試——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識與公民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6…57頁。近代中國的國民概念系梁啟超等人從日本引進,日本將依法保有國籍的國家全體成員視為國民。因而近代中國使用的國民概念等同或接近於後來的公民概念。參見胡代勝:《論梁啟超資產階級公民意識》,《政治學研究》1988年第1期;劉澤華:《論從臣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變》,《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陳永森:《告別臣民的嘗試——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識與公民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國民概念取代臣民概念,是中國近代社會從臣民意識向公民意識轉變的重要標誌,它意味著一種嶄新的公民觀念已經衝破傳統觀念的樊籬,開始進入中國人的頭腦。劉澤華:《論從臣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變》,《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米╥花╥書╥庫╥ ;http://__
在近代中國知識界廣泛使用國民概念之際,公民的概念也出現了。康有為也是較早主張國家〃立公民〃的學者。在《公民自治篇》中,康有為提出:〃人人有議政之權,人人有憂國之責,故命之曰公民。〃在康有為看來,國家只有將公民立起來才能強盛。〃故有公民者強,無公民者弱;有公民雖敗而能存,而無公民者經敗而即亡。〃參見康有為:《公民自治篇》,轉引自張陳永森《告別臣民的嘗試——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識與公民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7…58頁。在《大同書》中,康有為將傳統社會中女子〃不能為公民〃視為女子之苦,並提出:〃天下為公之世,凡屬人身,皆為公民。將欲為太平世歟,以女子為公民,太平之第一義也。〃康有為:《大同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127頁。
雖然公民對於一個現代國家是如此重要,但對於一個在幾千年專制制度下做慣了臣民且存在大量文盲半文盲狀態的民族來說,要接受和形成公民觀念必然有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近代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就為在中國普及國民或公民的權利意識殫精竭慮。陳天華(1875—1905)將中國底層的民眾作為公民啟蒙的物件,1905年陳天華撰寫《國民必讀——奉勸一般國民要爭取權利義務》一書,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向國民介紹各項權利,成為中國最早最全面的公民權利意識啟蒙的通俗讀物。陳天華在書中把國民的權利歸結為政治參與權、租稅承諾權、預算決算權、外交參與權、生命與財產權、地方自治權、言論自由權、結會自由權等。參見《陳天華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對於長期生活在專制制度下不知權利為何物的中國人來說,陳天華的著作〃不啻眼前呈現出一個嶄新的世界,使人耳目一新〃陳永森:《告別臣民的嘗試——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識與公民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頁。
第21頁:
梁啟超認為:〃凡人所以為人者有二大要件,一曰生命。二曰權利。二者缺一,時乃非人。〃《梁啟超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8頁。為此,梁啟超專撰《論權利思想》一文,號召國人——無論是政治家還是平民百姓——都要以權利為第一要義:〃為政治家者,以勿摧壓權利思想為第一義;為教育家者,以養成權利思想為第一義;為一私人者,無論士焉農焉工焉商焉男焉女焉,各以自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