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七十章 豐碩的回報

,這三種永磁合金的效能要比日本的同類材料好得多。”

孫玉智說的這一點,就涉及到材料學院的管理制度了。秦海辦材料學院,目的之一為了給如孫玉智這樣在原單位不得志的材料學者們提供一個庇護所,讓他們不至於辭職下海,或者遠走國外。但是,秦海畢竟不是辦慈善的,既然把這些人都招攬到自己的旗下,他總是得考慮如何發揮他們的優勢,為自己創造財富的。最起碼,他也得讓這些人能夠自己養活自己,而不是永遠靠著他秦海拿錢來支撐學院的運轉。

根據秦海的這種想法,由傅志彬、寧中英、李林廣、龍長生等人共同策劃,制訂了一套材料學院的管理制度。這套制度規定,學院中所有的科研人員必須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努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具有實用價值的專利技術。研究人員所撰寫的論文歸自己所有,但他們開發出來的專利技術,則歸學院所有,個人只能按比例提取專利分成。

秦海一開始還擔心這個制度會遭到眾人的牴觸,最起碼會讓學者們感到不滿。誰料想,制度推出之後,反饋十分積極,專家們都認為這樣規定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大家拿著學院的工資,科研經費也是由學院全額提供,自己能夠透過實驗寫出高水平的論文進行發表,已經是賺了。專利這些東西,就算是大家的職務成果,自然是應當歸學院所有的。

說起來,大家會這樣想的原因,在於他們都是從體制中出來的,完全缺乏專利意識。當年的體制根本就不允許研究人員個人佔有專利,或者說得更確切點,連他們所在的機構,也沒有把專利當成一回事,經常是隨隨便便就把技術送給別人了。甚至有時候還反被外國機構搶注了專利,弄得實際的發明人反而不能使用自己的技術。

秦海的材料學院從一開始就把專利當成了決定學院存亡的關鍵,李林廣是親眼看到熱噴塗機的專利如何為秦海掙到數億美元利潤的,因此對專利的認識十分深刻。在他的指導下,材料學院的專家們都學會了重視科研中產生的專利技術,但凡有一些成果,就馬上報送給學院的專利處,由專利處組織申請專利。

為了鼓勵學者們多出專利技術,學院還制訂了對專利發明人的收益分成制度,規定從專利中獲得的收益,會按一定比例返還給發明人,一部分作為科研經費,另一部分則作為科研獎金,直接歸發明人個人所有。

這項政策一出臺,引起的連鎖反應是十分強烈的。第一個申報了專利技術的是搞熱敏陶瓷的專家張婭婷,她在材料學院實驗室裡研製出的一種熱敏陶瓷技術被曲武陶瓷集團採用,並向材料學院支付了專利使用費。張婭婷因此而獲得了一筆10萬元的專利分成,一下子轟動了整個學院。訊息甚至傳到了張婭婷原來的單位,引得好幾位原來看不起材料學院,拒絕跳槽的專家也拋開矜持,投奔到材料學院旗下來了。

從那開始,專家們就認識到了專利技術的好處,並且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將研究工作的重心轉向了能夠產生出應用成果的方向。馬恩曾經指出過:一旦社會產生某種需求,將比100所學院更能推動科技的發展。材料學院的情況正是如此,由於有利益的驅動,加上強有力的經濟支援,這半年來,整個學院的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專利處的人員由三人增加到十幾人,還是應接不暇。

孫玉智本人是搞磁性材料的,秦海在把他挖過來的時候,曾經跟他談過稀土永磁合金的問題,並且希望他在這方面有所建樹。孫玉智一方面是自己對這個課題感興趣,另一方面也有些報答秦海的心態,因此在稀土永磁合金方面傾注了大量的精力。

工夫不負有心人,孫玉智的努力也得到了豐碩的回報,他的研究不但為他提供了兩篇優秀論文,還產生了幾項永磁材料新成果。孫玉智知道,這幾項成果都是處於世界前列的,如果投入生產,可以產生出數百萬的利潤。在做出這些成果之後,孫玉智覺得自己終於能夠坦然地接受秦海給他的優厚待遇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