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藍天衛士……人民空軍(11)
經過整頓、調整和恢復,使空軍的各項工作轉到正確的軌道上來,為空軍建設的全面發展進步奠定了基礎。
2、開創空軍建設的新局面
在全面整頓、撥亂反正的基礎上,空軍依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軍委的要求,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開拓前進,有計劃地推進空軍的全面建設,開創了空軍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空軍的各項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加強院校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1976年以後,空軍院校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加強院校的全面建設,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的培訓體系,朝著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方向發展。1978年初,據鄧小平指示,空軍院校的恢復工作迅速展開。在已恢復和改建第1、2航空預備學校、通訊學校、軍醫學校和雷達學校的基礎上。1978年3月至6月又重新恢復了空軍政治學校、空軍後勤學校、空軍高射炮兵學校和空軍學院。到1979年,空軍地面院校的學員定額,已由“文化大革命”期間的5650名,增加到萬餘名。同時,還根據部隊的需要,新增設了28種專業。空軍院校經過緊張的重建和擴張工作,到1979年已大體恢復到“文化大革命”前的規模。各航校在人員、飛機、器材基本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每年的飛行總時間不斷增加。1980年航校全年飛行時間達53萬小時,比1977年增加53%。
對學員的培養,全面打好基礎。空軍院校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忠於中國共產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牢固樹立為革命而飛的思想;在技術業務方面的要求,要熟練掌握飛行加強技術,達到訓練大綱規定的質量標準,並紮實學好航空理論基礎知識,以指導飛行實踐;在作風紀律方面的要求,要具有良好的軍人素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雷厲風行,機智靈活,一切行動聽指揮;在身體素質方面的要求,要具有適應緊張的飛行訓練所需要的體力、耐力和平衡機能。空軍院校在貫徹全面打好基礎的工作中,始終把打好政治思想基礎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方面。為此,空軍專門對飛行人員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八項素質,即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寬廣的胸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嚴格的紀律、頑強的作風和強健的體魄。還針對空軍部隊駐地分散、條件艱苦、常年戰備等特點,對學員加強樹立堅強的革命事業心的教育和立志定向教育,使學員畢業後服從分配,到邊疆、高山、海島、戈壁、沙漠地區工作。
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各類人才。1986年6月,中央軍委《關於軍隊院校教育改革的決定》中提出:“力爭在本世紀末,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軍隊特色的現代化軍事教育體系。”1986年以來,空軍院校以進一步理順培訓體制、改革訓練內容、改善訓練條件和手段為重點,進行了大量工作,以實現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各類人才。將空軍學院改稱為空軍指揮學院,政治學校改稱為政治學院,航空學校改稱為飛行領航學院,通訊學校改稱為電訊工程學院,後勤學校改稱為勤務學院,高射炮兵學校改稱為高射炮兵學院,航空機務學校改稱為航空技術專科學校,軍醫學校改稱為醫學專科學校,航空預備學校改稱為飛行基礎學校。同時撤銷了第9、10、11航校。氣象學校和雷達學校在1979年6月和1983年6月,已分別改稱為氣象學院和雷達學院。空軍院校的精簡整編,主要是進一步理順培訓體制,即指揮軍官分初、中、高三級培訓,專業技術軍官分兩等(中等、高等)、5種層次(中專生、大學專科生、大學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訓。為了擴大知識面,增強工作的適應能力,從1987年開始,師(旅)職軍事、政治、後勤指揮軍官(含軍以上機關參謀)實行合訓。空軍還逐步發展了函授教育、業餘大學、電視大學和自學考試等形式的在職教育,採取多種途徑培養人才。進入###十年代後,空軍院校的教學手段向現代化發展,空軍院校在開展模擬訓練上亦有長足進步,技術訓練模擬器已運用計算機控制。
為了適應新時期院校建設與發展的需要,提高訓練質量和效益,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空軍院校把提高教員的教學水平和院校領導幹部的教學管理能力,擺到了重要位置。在建立與健全空軍院校教員選拔與使用制度的同時,1980年對航校的飛行教員提出了“五條要求”:(1)飛行事業心強,出滿勤,帶全期;(2)兩種氣象能教,三種氣象能走;(3)會講,會作,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