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軍區:司令員賈若瑜、政治委員賴可可、政治部主任王少庸、副參謀長裴宗澄、政治部副主任曹思明;1952年9月,該軍區撤銷。
渤海軍區:司令員覃士冤、政治委員張曄、副司令員李發、副政治委員黃祖炎、政治部主任王文模、副參謀長王翰西;部隊編為華東野戰軍第十、渤海縱隊。1952年8月中旬,該軍區機關撤銷,所屬各軍分割槽歸山東軍區直接領導。
魯中南軍區:司令員錢鈞、政治委員高克亭、副司令員李東潮、第一副政治委員谷牧、第二副政治委員周志剛,參謀長劉國柱、政治主任周志剛(兼);轄第一軍分割槽(原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割槽)、第二軍分割槽(原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割槽)、第三軍分割槽(原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割槽)、第四軍分割槽(原魯南軍區第一軍分割槽)、第五軍分割槽(原魯南軍區第二軍分割槽)、第六軍分割槽(原濱海軍分割槽)、第七軍分割槽(原泰西軍分割槽)和淄博、兗濟、新海連警備區。隸屬華東軍區。1952年8月撤銷,所屬軍分割槽直屬山東軍區,魯中南軍區機關改為炮兵第九師師部。
蘇北軍區:1948年3月,蘇中軍區與蘇北軍區合併組成。司令員張震東、政治委員蕭望東、副司令員常玉清、副政治委員賴毅、政治部主任汪少川、副參謀長鍾玉祥;下轄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九軍分割槽,轄區在江蘇省長江以北,歸華東軍區領導。蘇北軍區部隊曾參加淮海、渡江戰役,並以一部組成蘇南軍區。1952年11月1日,與蘇南軍區合併為江蘇軍區。
五、軍區機關(6)
蘇南軍區:1949年4月27日,由蘇北軍區機關和部隊各一部及部分南下幹部組成。司令員劉先勝、政治委員陳丕顯、副政治委員李幹輝、參謀長李繼開、政治部主任吳嘉民;轄警德第六旅(原泰州軍分割槽部隊組成)、第七旅(原揚州軍分割槽部隊組成)、第八旅(原南通軍分割槽部隊組成)。隸屬華東軍區。1949年5月,以3個旅機關為基礎,分別改編為常州、鎮江、蘇州軍分割槽,以警備第八旅第二十四團和軍區特務第二團為基礎組建松江軍分割槽。同時警備旅番號撤銷。1949年10月至1951年5月,還先後轄江陰要塞、華東警備第十旅、教導旅、步兵第八十六師、隨軍學校等。1952年11月1日,與蘇北軍區合併組成江蘇軍區。
皖南軍區:1949年5月7日,以華北南下幹部縱隊和皖南遊擊隊為基礎組成。司令員劉飛、政治委員牛樹才、副司令員熊兆仁,副政治委員胡明、楊建新,參謀長萬振西、政治部主任楊建新(兼)、副參謀長劉奎、政治部副主任羅伯樺;轄池州、宣城、蕪當、徽州4個軍分割槽。隸屬華東軍區。1952年1月25日,與皖北軍區合併組成安徽軍區。
皖北軍區:1949年4月20日,由皖西、江淮和豫皖蘇軍區一部合編組成。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曾希聖,副司令員梁從學、孫仲德,副政治委員黃岩、參謀長孫仲德(兼)、政治部主任李世炎、副參謀長嚴光、政治部副主任何柱成。下轄警備第一、第二、第三旅和安慶、六安、滁縣、宿縣、阜陽、巢湖軍分割槽。隸屬華東軍區。該軍區組成後,參加了渡江支前工作和剿匪作戰。1952年1月25日,與皖南軍區合併組成安徽軍區。
贛西南軍區:1949年9月,由第四十八軍兼,隸屬江西軍區建制。司令員賀晉年(先)、劉轉連(後),第一政治委員楊尚奎、第二政治委員陳仁麒,副司令員周仁杰、歐致富,參謀長高體乾,政治部主任李信、謝堂忠。
湘西軍區:1949年10月27日組成,第四十七軍兼。司令員曹裡懷,政治委員周赤萍,副司令員晏福生、楊秀昆、劉賢權,副政治委員劉西元,參謀長黃煒華、劉子云。下轄:沅陵軍分割槽(第一三九師兼)、會同軍分割槽(第一四○師兼),永順軍分割槽(第一四一師兼)。隸屬湖南軍區。轄區在龍山、大庸、通道、黎平之間。該軍區成立後,參加了衡寶戰役和湘西剿匪。1951年3月初,第四十七軍調離湘西后,湖南軍區又從湘東抽調一部分力量,加強湘西武裝,繼續清剿殘匪。1952年4月,湘西軍區撤銷,所屬軍分割槽歸湖南軍區直接領導。
川南軍區:1950年1月在瀘州市成立,由第十軍機關兼。司令員杜義德,政治委員李大章、彭濤、王維綱,副司令員範朝利、副政治委員盧仁燦、政治部主任許夢俠、參謀長趙曉舟、後勤部部長羅崇福、後勤部政治委員王長年;下轄宜賓(第二十八師兼)、內江(第二十九師兼)、樂冊(第三十師兼)、瀘州(第四十八師兼)等軍分割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