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融,誰主沉浮(1)
華爾街破產、匯率跌宕、股市沉浮,金融危機中如何守住財富?大國金融博弈,如何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危機方程式
2001年9月11日,美國世貿中心大廈在恐怖襲擊中轟然倒塌,為新世紀投下一瞥不祥的陰影。然而,美國經濟似乎並未受此影響,新經濟仍然一片欣欣向榮,羨煞世人……
據說道上有句話,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2001年—2003年,美聯儲13次下調聯邦基準利率,由此刺激了本就虛火旺盛的地產市場。據說西方人睿智理性,在瘋漲的房價面前,最大的理性就是購房獲利:全美地產價格不斷爬升,地產升值足以抵消銀行本息;貸款者可以零首付獲得住房,甚至可以透過抵押不斷再融資,滿足生活消費需求。
這,就是傳說中的“次級貸款”,也就是美國低等級信用公民的住房貸款。
2006年中期,次級房貸已經佔到美國地產貸款45%,更有一批機構推出了“零首付”、“零檔案”的概念,可以不用任何手續購買住房。
同是2006年,美聯儲開始上調利率。
任何國家,房地產都與金融息息相關,畢竟在售樓處拍現金的人在全球都極為罕見,同樣,美國公民不等於都是富豪,利率上調給美國房地產次級貸款帶來了很大損失,終於波及華爾街。
利率提升、次貸損失其實也算不上什麼,華爾街如果連利率上調、房價下跌都扛不住,就不再是華爾街了。但是,次貸違約引發了全球投資者對經濟預期的悲觀預期,於是下列歷程出現了:
……投資產品被拋售→金融市場價格迴圈下跌→要求追加保證金→銀行收縮信貸→流動性緊縮→金融機構倒閉……
2007年,貝爾斯登、房利美、房地美、雷曼兄弟……一批曾經名震寰宇的公司倒下了。2008年,人們已經開始習慣將這場衰退稱為“全球金融海嘯”。
至此,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再度閃亮登場。
從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海嘯,一個看似單純的次貸摧毀了世界經濟體系。人們開始驚歎,原來金融威力有如斯之強,不但能讓東南亞諸國在旦夕之間喪失十幾、幾十年的經濟建設成果,也能讓世界經濟最強的國家——美國,匍匐在腳下。
有人丟擲陰謀論,2007年以來的金融海嘯是某些個人、集團、國家的陰謀。既然是陰謀,就是為了謀求利益。比如,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經濟強國掠奪新興市場國家財富;比如,某些金融家搞垮了自己的投行,只為順帶剝奪包括美國窮人在內的世界人民。
鬧這麼大的動靜,就是為了讓自己破產,順帶剝奪別人?搞垮自己,只為剝奪別人?
大概只有為吸引眼球才提出這種思維,這是古龍《絕代雙驕》裡一個白痴型人物的綽號:損人不利己——白開心。
世界經濟舞臺不是武俠世界,不可能有這樣的白痴。
說次貸危機是場陰謀,太高抬陰謀者了。如果危機操縱者真有這麼大的魔力,“直接搶不就完了嘛,你說說,費這事幹嗎”,還先搞垮自己,何必如此勞神?
說危機不是陰謀,是因為金融根本沒有這麼大的魔力,次貸只是一種融資模式。如果金融的破壞力真的這麼巨大,要它何用?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莫非,金融就為製造危機?
現在,分析這場危機的文章鋪天蓋地:有人把格林斯潘拉下神壇,非難20世紀末期他的低利率貨幣政策為危機埋下禍根;有人痛斥美國居民的消費習慣,信用消費透支了美國的未來;有人將禍端寄存到華爾街,指責無良的投資銀行家,唾棄毫無用處的金融工程模型……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 金融,誰主沉浮(2)
這些,都對;這些,又都不對。
說對,是因為這些都是誘發危機的原因之一;說不對,是因為任何一個因素都不可能引爆危機,更不可能誘發全球金融海嘯。
去掉細枝末節,勾勒出一個危機的骨架,或許我們能有新的認識:
……→經濟繁榮→流動性寬鬆→房價上漲→發放次貸→對沖風險(CDO等衍生債券)→房價下跌→次貸損失→對沖衍生金融工具損失→市場信心下降→金融機構倒閉→流動性緊縮→實體經濟下滑→大型企業崩潰→全球經濟危機→……
這個流程並不少見,在我們勾勒的骨架之前之後都有“……”這個符號。加入“……”是因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