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俗推出了油條,那價格也應該“入鄉隨俗”。
“其實比永和豆漿的油條還便宜一元”。一些旗幟鮮明的支持者表示,“街邊早餐攤點上賣的油條零售價最貴不超過每根7毛,可是你知道油裡放了什麼?麵粉裡新增了什麼?三塊錢買個放心。”與其說“肯德基發現了油條”,不如說“油條選擇了肯德基”。 。 想看書來
4。4“肯德基”牌油條:入鄉隨俗賣早餐(3)
那麼,賣三元一根的油條,能承載肯德基的本土化重任嗎?當代表著中國傳統飲食文明的油條被罩上肯德基的名號時,任何人都能感覺到,其實這既非鹿也非馬!更有人評論說肯德基品牌概念在模糊了,肯德基正逐漸變成一家“中式餐廳”。粥、油條的“身影”會讓人偶爾產生一種這不是一家洋快餐店的錯覺。
對此,蘇敬軾回應說:“事實上,我們並沒有刻意變成中式的快餐店,絕對沒有這個意思。而且,我們的裝置和供應體系都不具備做中式餐飲的條件。但是要做中國人喜歡吃的東西,比如我們在早餐上推出粥,但是消費者認為總是差點東西,大家喝了粥吃薯棒總覺得不太對,所以還是配個油條最合適。這反映出肯德基是勇於創新的,也不會因為自己是西式餐廳就絕對不會賣油條,也不會說賣了油條就絕對要賣包子。”
在施樂生帶領下的麥當勞對本地化的見解,與由華人帶領的肯德基似乎完全不同。無論是後者的皮蛋瘦肉粥,還是早餐油條,都不被麥當勞看在眼裡,“如果大家要吃中式食品,幹嗎還來麥當勞呢?”施樂生說。
爭論還在繼續,但消費者對“安心油條”的“嚐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