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們怎麼知道我的啊?”再一問,原來是自己的下屬為自己找到這麼好的機遇。

上司想,自己走後,位置就空下來了,想想以前跟這個下屬關係不好,心裡也過意不去,想著這個人能力不錯,就向高層推薦了他。於是,這個主管沒有離開原來的公司,就解決了與同事之間的矛盾,更重要的是還加官晉級。這當然得感謝他太太對問題的正確界定。

在這個例子中,問題的關鍵是主管和上司有矛盾,他們要分開,所以問題落實在“分”上,不一定他走,上司走也是分。

所以,正確的解決問題是建立在發現真問題的基礎上的。著名思想家杜威說:“一個良好的問題界定,已經將問題解決了一半。”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用相對滿意原則解決問題

在著名管理學家西蒙的研究中有一個著名的螞蟻的比喻。一隻螞蟻在海邊佈滿大大小小石塊的沙灘上爬行,它要回家。螞蟻爬行留下了彎彎曲曲的軌跡,忽左忽右,忽前忽後,非常複雜。西蒙認為,這種複雜性決不表明螞蟻認知能力的複雜性,而只表示著海岸岩石分佈的複雜性。螞蟻在海邊爬行,它雖然能感知蟻巢的大致方向,但它不能預測途中可能會出現的障礙物,視野也是很有限的。由於這種認知能力的侷限性,所以每當螞蟻遇到一塊石頭或者其他障礙時,就不得不改變前進的方向,這就造成了複雜的爬行軌跡。因此,螞蟻行為表象的複雜性是由於海岸的複雜性引起的。

其實,西蒙是用螞蟻來比喻人的。人在做事情的時候,也會像螞蟻一樣,受到自身認知能力的侷限。外部世界是複雜的,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在內。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只能以相對滿意原則為標準,而不能以最最佳化為標準。最優的方式是很難發現的,即使動用大量的數學模型苦苦追尋,恐怕只會貽誤了處理問題的時機,最後反而不能解決問題。

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蘇格拉底讓學生摘果子的故事。

幾個學生向蘇格拉底請教人生的真諦。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片果林邊,這時正是果實成熟的季節,樹枝上沉甸甸地掛滿了果子。“你們各順著一行果樹,從林子的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摘一枚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許走回頭路,不許做第二次選擇。”蘇格拉底吩咐說。學生們出發了,在穿過果林的整個路程中,他們都十分認真地進行著選擇。等他們到達另一端時,老師已在那裡等著他們了。“你們是否都選擇到了自己滿意的果子?”蘇格拉底問。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怎麼啦,孩子們,你們對自己的選擇滿意嗎?”蘇格拉底再次問。“老師,讓我們再選擇一次吧,”一個學生請求說,“我剛走進果林時,就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還想找一個更大更好的。當我走到林子的盡頭時,才發現第一次看見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個學生緊接著說:“我和師兄恰好相反。我走進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認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後我發現,果林裡比我摘下的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師,請讓我再選擇一次吧。”“老師,讓我們再選擇一次吧。”其他學生一起請求。蘇格拉底堅定地搖了搖頭:“孩子們,沒有第二次選擇,人生就是如此。”

我們也可以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在做事情的時候,如果一味地去追求最優的、最好的,我們很可能就貽誤了時機。如果有比較滿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們就要立刻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