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這些,趙石留下兩千戰士緩行,自己則帶領三千騎兵,急速向西而去……(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寺廟
(這一章可能又要有人說水了,但交代一下高地的歷史由來,阿草覺著還是有必要的,不然的話,有些書友一定覺著,吐蕃這樣的大國,就算衰落,一定也不會這麼羸弱才對,其實只要說說他們的歷史,也就應該能解釋阿草之所以這麼描述他們的原因了。)
象雄寺,雖然算不得高地第一大寺,卻也是象雄部的象徵,以象雄為名,供奉的也是一頭白象。
據傳,白象乃佛祖坐騎,因慕國王之女桑達慕兒之美貌,變化成人,娶桑達慕兒為妻。
他們的兒子,便是象雄部的先祖象雄國王,他建立的王朝,是高地上最古老的王國之一,控制著高地西邊廣闊的領土。
這樣一個傳說,顯然有著本教和佛教結合的痕跡,就像高原上流傳的眾多傳說一樣,都帶著鮮明的地域色彩。
象雄寺自建立起,其實就像是象雄主部的家寺一般,享受著眾多信徒的香火。
但自從東邊的犛牛部開始崛起,象雄部在戰爭中終於被犛牛部所征服,最終幫助犛牛部建立了吐蕃帝國,而他們的王族,也成為了吐蕃帝國的國相。
在吐蕃帝國長達數百年的統治當中,象雄部遭到了幾代吐蕃君王的忌憚和消弱,象雄寺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由盛而衰的演變,在吐蕃帝國的地位一降再降,最終,與象雄部剝離開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象雄寺的主持,都是由吐蕃王庭來任免的。就算白象育子這樣的傳說。也被犛牛部關於吐蕃人起源的傳說所代替。
而實際上。象雄諸部所控制的自岡底斯山脈到藏布江沿岸的狹長區域,正是吐蕃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他們的文明起源,比高地各族都要古老,甚至於,無論是吐蕃本教,還是吐蕃佛教,都是自象雄諸部傳入整個高地的。
但就像其他文明一樣,古老並不意味著先進。也許,在某一個階段,他們確實是先進的,但隨著光陰的流逝,新的文明誕生出來,並煥發出耀眼的光芒,再古老的文明,也無法幫助頑固守舊的人爭取到先機。
就像象雄部落一樣,他們不但在爭奪吐蕃王權的鬥爭中屢屢失敗,而且。高地文明的重心也在漸漸東移,更偏重於放牧的象雄文明。就這麼漸漸衰落了下來。
但可笑的是,伴隨著吐蕃帝國的衰敗,一直被壓制的象雄諸部終於找到了契機,於是,隨著象雄部殺死君王,禍亂朝政,吐蕃這個曾經強盛一時,控制疆域從北方的絲綢古道一直延伸到南方恆河北岸的廣闊帝國,一下便四分五裂的開來。
在這個過程中,天竺趁機將吐蕃人趕回了喜馬拉雅山以北,而漢人也趁機連續重創吐蕃兵馬,奪回了絲綢古道的控制權。
和唐末一樣,吐蕃高原在那個時代也無比的混亂。
吐蕃各部趁機自立,相互征伐,不但國力在急劇的衰退,即便是已經差不多成為國教的佛教,也在連綿不絕的戰爭中遭受了重創,一度被本教所取代。
不過戰爭狀態永遠都是非正常狀態,當吐蕃人在滿目蒼夷之中清醒過來,並努力開始重新穩定社會架構的時候,吐蕃才真正平靜了下來。
但這個時候,廣闊的低地各部,已然不再聽從高地的統治,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這還不算,高地各部也分裂成了大大小小的部族,很難再將他們統合在一起了。
一旦恢復了平靜,佛徒們馬上捲土重來,吐蕃高地上下,這個時候其實已經對更加具有攻擊性的本教教義產生了厭煩,用漢人的話來說,就是百姓厭戰,不願再進行無休無止的征戰了。
在這樣一個時候,更加有利於穩定統治的佛教教義便被各部首領不約而同的採納了下來,迅速的取代本教,幾乎再次成為高地統一的教派。
好戰的象雄部,被犛牛部聯合天王部,趕回了西邊,從此,吐蕃割據之勢,也就定了型,到現在差不多已經延續了兩三百年。
在戰爭中同樣遭受重創的象雄諸部,重心在漸漸西移,更靠近東邊的象雄寺在混亂中連遭戰火,幾乎毀於一旦。
於是,象雄諸部的王者,便放棄了這座家廟,轉而經營西邊的廟宇去了。
不過,象雄寺在戰火平息之後,很快便被信徒修葺一新,雖不復往日之輝煌,但依舊有著眾多的信眾供奉。
而作為連線東西的一處所在,象雄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