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樣的不相信資歷,跟莫斯科一樣的“不相信眼淚”。事實令人無奈,林先生選擇了出局。

然而我知道,這主要不是林先生的失敗,而是我的失敗。每個人都有適合他的位置,他選錯了位置無可指責,而我幫他選錯了位置,卻是一種失職。

我首先錯在完全忽視了,許多年紀到了四十多歲的人,在其性格特質中的經驗開放性這一維度上——即好奇心、冒險性、對外界事物保持的新鮮感、尋求變化等方面,已經嚴重偏低。銷售這個工作崗位,經驗並不重要,這個崗位更要求一個人必須像初出茅廬的孩子那樣充滿熱情與活力。

其次,我錯在忽略了林先生早已表現出來的經驗固化傾向。人們常說“經驗是最好的老師”,其實,只有在經歷中真正積累出經驗的人,才可能有經驗這個“老師”,再進一步地說,只有在後來的實踐中積極、恰當地利用了過去經驗,經驗才可能成為“最好的老師”。我們需要積累的,與其說是經驗,不如說是向經驗學習的能力。經驗的一個有趣的特點是個人化,經驗傳授的東西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經歷,對不同的人而言,可能會有很不同的經驗。

經驗的高度個人化的特徵,使它難以共享。每一個人會以自己的正規化——即都帶著一副屬於自己的有色眼鏡,來觀察自己所經歷的事物,人是帶著自己的價值觀、帶著各種各樣微妙的情緒參與自己的全部經歷過程的。對於一個人是有效的經驗,對另一個人可能完全無效;一個人在某種特定情境下有效的經驗,在另一情境下,可能會成為一劑高效的毒藥。經驗是具體的、感性的,是未曾昇華的素材。經驗具有特殊性,它不具有普適的特徵。某一情景下有效的做法,在另一些情景下可能完全無效,誰也不能讓個人經驗“放之四海而皆準”。事實上,常識違反真理是屢見不鮮的。

我自己是個丟四奔五的人,但老實說,我從骨子裡看不起那些很在乎、很強調自己“有經驗”的人。因為,當一個人把自己的經驗真的當作優勢、當作資本的時候,他就已經失去吸納新事物的能力,他已經固化、老化、鈣化、鏽化,甚至即將腐化了——人都鏽了、腐了,還有什麼價值可言?

順便提一句:如果你對市場營銷有興趣,並認為適合你的職業方向,那麼,我的意見是:

(1)35歲之前,你最好去“做銷售,琢磨市場”,而不要真的去做市場,比如什麼策劃、市場戰略、廣告策劃等等,最好都不要過早介入,因為你還缺乏那樣的感性積累,也缺乏那樣的眼界。那樣的職業生涯,更可能使你成為一個眼高手低的人,一個沒有實戰經驗卻口若懸河的“大師”。人一旦成了這樣的“大師”,基本上在職業生涯中就報廢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為什麼要了解職業性格?(24)

(2)35歲之後,你最好去“做市場,指導別人的銷售”。道理請見對林先生的個案分析。

當然,這35歲,只是大體的說法。

人的行為作派、人的職業適應性,確實都是有年齡之別的。地產商馮侖之前寫了一本書叫《野蠻生長》,強調了針對不同的年齡特徵來激發組織結構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問題。他認為,在中國,老年人用道德激勵容易奏效,而對年輕人來說,金錢激勵則更為重要。馮侖在他們公司客戶投訴資料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60歲以上的人喜歡用階級鬥爭的方法處理問題,比如發表演講、聚會、貼大字報等等;30歲上下的人最會算賬,他們喜歡透過法律途徑,打官司、要錢、要實際好處;而40歲到50歲之間這一撥人,除了打官司、打架等暴力方式還會常常派上用場,甚至找黑社會來跟你搞定。代際不同,特點不同。

地域文化性格差異

區域文化差異確實是存在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人對區域文化性格過於看重,甚至到了產生普遍地域歧視的地步了,比如一些地區的人對河南人的普遍歧視等等。這種偏見甚至影響到了許多企業和一些領導者的用人決策。

地域文化差異確實導致了不同地區的人某些不相同的辦事風格,體現在職業上,也同樣成為面貌各異的職業性格。人們常用一些特定的形容詞來表達某地域的人特有的性格,比如說東北人“豪爽”、上海人“精明”、北京人“大氣”或“牛氣”、西北人“粗獷”、江南人“文氣”等等,雖然東北人並非真的個個豪爽,江南人決非個個文氣。就一個村莊裡頭,還既有肝膽俠義之士,也有下作卑鄙之徒,何況一個“東北”或“江南”?但應該承認,不同的地域,由於不同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