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黑火藥推動槍膛裡的子彈,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首先是槍管的材質、製作、再就是擊發裝置,還有擊發後的裝填問題等等,無數的難題需要克服。
不得不說東方人的智慧,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先是製出了火繩槍(這點對於唐人還真的不是問題),但沒有列裝。
韋認為火繩槍不足以對付手執弓箭的遊牧民族,直到燧發槍研製成功後才在軍隊裡列裝。
而且唐軍裝備的燧發槍是後裝子彈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它的好處是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成本也低,便於大量生產。
以唐人現在的大工業化生產,其成本比弓箭還便宜,關鍵是就算小孩子和女人都可以打槍,更不用說成年男子。
大規模列裝下去,人手發一支槍,部族騎兵算個毛!
不過燧發槍裝備之後還是頭一回大規模使用,效果有待觀察。
……
陣臨鬥兵皆陣列於前!
部族軍的馬蹄聲轟轟烈烈,由於馬匹眾多,衝擊力大,傳到唐軍陣地上都在顫動。
起了一陣風,軍陣上的旗幟被吹得獵獵作響。
近了,更近了!
沉重的馬蹄聲如同踐踏在人的心坎上,一次次敲擊著士兵們和軍官們的心。
許多人都很年青,畢竟“火槍兵”是個嶄新的兵種,比如象這位叫做袁風的年輕小子,長得俊秀伶俐,今年才十六歲,是他的首戰。
他是來自突騎施故地的歸化唐人,經歷多年,袁風徹底漢化,習慣於漢人的生活,喜歡讀漢人的書。
很不幸地,他部族語都不會了,連部族立命安身的騎射、騎戰均不象個樣子。
徵兵年間,他十五歲,部隊到他的家鄉徵兵。
突騎施故地的歸化唐人喜歡參軍當仗,為自家的女婿效忠效勞(指韋娶了突騎施女郎,他也幾乎每年都到突騎施故地視察),以當兵為榮。
袁風前去應徵,騎射、步射和馬刀使用上均不過關,做不得騎兵,招致小夥伴們的嘲笑。
因為突騎施人幾乎都是騎兵!
好在還能當步兵,但當大頭兵實在丟面子,袁風的父親是政府官員,叔叔是個中級軍官,利用關係,將他搞進了新組建不久的火槍兵裡。
十六歲的袁風看著逼近的部族騎兵潮,說不害怕是假的,他心裡充斥著首戰的恐懼,他沒見過血,也知道對面撲來的騎兵的威力。
但他仍有勇氣面對這一切,他不斷告訴自己,現在自己是訓練有素的火槍兵,周圍都是武裝到牙齒的兄弟們!
本隊的軍官也有點緊張,畢竟還是火槍兵的第一次對敵,萬一打不過呢,不過他還是給士兵們鼓起勇氣道:“弟兄們,保持隊形,聽從命令,我軍必勝!”
“必勝!必勝!必勝!”大家高吼著,似乎在驅趕出恐懼。
敵人越來越近,面孔逐漸清晰,他們的吼叫聲和馬蹄聲震耳欲聾。此時佇列中說什麼話已經聽不見了,武將們只有吼叫才有用。
軍官吼道:“叫你們幹什麼就幹什麼,遠的喊話別聽,聽自家將帥的軍令!臨陣後退者斬!準備!”
“舉槍!瞄準!第一二三列開火!”
除了叫出來的命令,他高舉的軍刀落下,還有象徵開火的紅旗在晃動。
聽到命令的人一起扣動了板機!
“砰砰砰……”
槍枝的轟響聲大作,硝煙頓時遮擋了視線。
待到煙霧稍退時,對映在唐軍眼前的是“賞心悅目”的一幕。
唐軍都是瞄準戰馬射擊,對面的部族軍馬匹倒了一地,還沒死的馬匹在地上痙攣發抖,馬血象條條的小溪流……
“換隊!”
袁風機械地跟隨著隊友們撤出了第三列的序列,由後面的一列已經裝填完畢的火槍兵上前,軍官一聲令下:“開火!”
轟響大作。
“換隊!”
……
沒錯,正是三段擊,那時的火槍無法連續射擊,因此三列隊(直立),第一列射擊後,退至隊伍後方專心裝填彈藥,由第二列士兵上前開火,然後是第三列,不斷地交換位置,交替裝彈、開火!
火藥槍、三段擊都是韋的傑作,雖然他只是提了個概念,但火藥武器之父就是他了。
唐軍喪心病狂地不止三段擊,他們在地上挖了壕溝,裡面放了一列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