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8部分

這種弩,是單人使用弩箭的一種,和神臂弩類似,不過力道比神臂弩大了很多,在史籍中有一個很響亮的名字——蹶張弩。

大明《武備志》稱之為腰開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開”。這是單人能夠使用的彈射力最大的弩,再要是大的話,就是多人使用的,用車架固定,絞索拉開的巨弩了,比如說床子弩。

踏弩至少在戰國末期就已出現,秦軍曾經大規模的裝備踏弩,一個軍隊之所以能夠強大,除了要有絕強的戰法,還必須要有一種威力大的新型武器作為輔助。

戰國時期天下好弩都出自韓國,就像是歷史上的那些名刀名劍一樣,巨弩也有不少是很有名的,不如說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等強弩,皆射600步外!六百步,便是一千數百米,要知道,這可是單人使用的弩!這樣的射程,幾乎和現代步槍相差無幾了!

這些有名的弩,都是踏張弩。

漢代的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種,最常用的是六石弩。最初弓弩手用臂開弩,稱臂張弩。以後有蹶張弩,用一腳開弩;後來又有踏弩,用雙腳開弩。蹶張弩五石以上石,腰開弩七石以上。

踏張弩的弓力大約在三百斤上下,比神臂弩大一些,射程也更遠一些,有效射程達到了二百步。明季,一步五尺,一尺約等於後世的零點三二米,二百步,也就是三百二十米。

不過踏張弩的威力如此之大,也有一個缺陷,就是發射時候,必須手足齊用才行。

等待明軍稍稍近了一些,差不多到了二百步外之後,阿敏下了命令:“踏張弩,發射!”

女真士兵們動作起來,他們站在城牆垛口上,將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腳掌俱揣入拇內,緊接弩劈,撬上腰鉤,鉤住弩弦。兩手拉腰鉤索,兩腳掌往前一蹬。劈體往後一倒,一齊用力,其機自起,掛住釩構。

然後扣動了機括。

喜申衛中,這樣的腳踏弩,足足有五百張之多。

一時間,無數的箭矢在半空中發出尖利地巨嘯,鋪天蓋曰,向著越來越近地明軍射去。

“舉盾!”明軍將領們嘶聲喊叫著,士卒們都是舉起了左手拿著的盾牌。

無數的盾牌瞬間構成了一道密不透風的防線。

但是踏張弩帶來的力量,不是盾牌可以輕易抵擋的。

數百支弩箭狠狠的釘進了明軍的陣列之中,頓時,就在這一瞬間,整個明軍的前排將士,好象被一支看不見的巨手按住了一般,齊涮涮地趴伏在地。尖銳的弩箭從他們的斜上方射來,以一個無法抵擋的角度和巨大的力道,狠狠的刺穿了他們身上的棉甲,將他們的身體刺穿。鮮血四處飛濺,在巨大的力道作用下,弩箭又是帶著他們的身體貫到了地上,尖銳的箭尖甚至釘進了地裡。

就像是被齊齊割倒的一茬兒麥子,這些士兵重重的砸在地上,激起了一片塵土飛揚,但是下一刻,塵土就消失不見了,因為地面,已經完全被鮮血給浸溼了。

因為要攻城的原因,一次姓投入的軍隊數量少了毫無用處,只能是送給敵人去殺,而投入的人多了,則不可避免的陣型就要變得密集起來。城頭上灑下來的密集箭雨對速度遲緩而又密集陣型的步兵團隊,卻是起到了極大的殺傷做用。

只是城下地這支軍隊,卻是大明朝的京衛,是整個大明朝精挑細選出來的精銳士卒,而這六個衛六萬九千人,更是京衛中的佼佼者。歷次邊境有敵情,國內有叛亂,都是他們出征平叛,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士,見慣了鮮血和死亡。袍澤的死亡,鮮血的四濺,對他們並沒有太大的震攝做用。

他們腳步不停,一直向前,同伴倒下,陣列中出現了缺口,後面的人就默然向前,頂替了對方的位置。哪怕是身上中箭,只要傷的不重,並沒有危及生命和影響前進,這些軍人也會咬著牙折斷箭桿,繼續踏步向前。

明軍的精良裝備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為京衛,天子親軍,他們得到了各方面的優先供應,有著整個大明朝最為精銳的制式裝備——當然,那些世代大將勳戚的家將不算在內。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穿著厚厚的三層泡釘棉甲,雖然大夏天的穿著厚厚的棉甲已經是把他們給熱得汗流浹背,但是跟保命比起來,熱一點兒也就不算是什麼了。他們手中拿著的盾牌都是那種大約有一尺半直徑的小圓盾,是用厚實的榆木製成的,外邊包裹著一層大約三分厚度鐵板。

雖然並不能完全擋住弩箭,但是棉甲和圓盾,多少也可以阻擋一下弩箭,至少可以減少一下傷亡。

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