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代〃這樣的概括,則一定要謹慎。

另外,強調〃代際差異〃時,也要防止過分誇大,因為無論時代的發展,還是人的生命成長,也有連續性;年青人總是在上代人,甚至上幾代人的影響、薰陶下成長的,也就必然有生理與精神的遺傳基因,從而顯示出代際相承、相融的另一面,這也是不可忽視的。如我在前面的點評中已經提到,好幾位同學的文章裡都出現了長輩形象,深情地寫到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精神傳遞,這都不是偶然的。

其次,在我看來,作為一代人,他人的看法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還是自己如何看。魯迅就談到中國長期以來,總是處於〃被描寫〃的地位,而別人(例如外國人)的描寫,就難免有誤讀、偏見,以至曲解;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來描寫自己。這大概就是這次〃生於八十年代〃徵文比賽的主要意義所在:這是一次自覺的自我描寫、自我呈現,它有助於人們更真切,因而也更正確地看待這一代人,克服有意無意的偏見;它更是一次自覺的自我審視、自我反省,是一次契機:同代人一起來回顧自己所走過的道路,檢討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共同面對自己所面臨的挑戰。

最後我要說的是,前述〃青年調查〃中所顯示出的前代人對後代人的指責、批評,以及後代人對這樣的批評的不滿與反擊,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也可以說是一代傳一代的。我曾寫過一篇《我看九十年代北大學生》的文章,就提到:〃我在研究近百年曆史時,早就發現,幾乎每一代人都不滿意於下一代,而且批評的言辭都差不多。比如手頭這篇《老實說了吧》,就是劉半農(〃五四〃那一代)批評上世紀三十年代青年的,說他們不認真讀書、又喜歡亂罵人等等。如今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還有四五十年代的)青年已經成了婆婆和爺爺,他們對後輩(也包括九十年代青年)的批評,彷彿也是不讀書、好罵人之類:這歷史的迴圈是耐人尋味的。〃我又說了一段話:〃然而歷史照樣前進……每一代人都被他的上代人所不滿,最後還是接了上一代的班,完成了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以至有資格來批評下一代人。〃現在,一些九十年代的青年,即〃生於七十年代〃的人,不也在批評你們這些〃生於八十年代〃的人了嗎?

我由此而得出一個結論:〃為下一代人,尤其是年青人擔憂,實在是杞人之憂。每代人會有他自己的問題,但既不能看得太重,最終也要靠他們自己來解決問題。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時間:這大概也是我的兩個基本信念吧。〃

這篇文章寫於1997年,距離現在已經有九年了。但我今天面對新世紀的北大學生,〃生於八十年代〃的一代人,也還是堅持這兩大信念,所要說的還是這句話:自己來解決自己的問題,走自己的路。

5。 我們為何讀書?如何讀書?*

看到諸位,我就想起自己的年青時代,自然有說不出的親切感。我同時感到陌生,因為據說諸位都是〃80後〃的一代人,我已經很不熟悉了。但我仍然關心著你們的成長,今天想和你們討論的問題是:到大學來讀書,不僅是為了求知識,還得思考〃我為什麼活著?我要追求什麼?我的社會理想,人生目標是什麼?〃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想清楚,不能確立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會影響你一生的發展。

當然,這些問題,是要靠自己來解決的,理想、信念、信仰,都是要出自內心,成為自己的血肉的。而且,其形成也是要有一個過程的,甚至要經歷長期的、痛苦的探索。一般說來,在大學期間,甚至在研究生階段,都只能打一個基礎,需要在離開學校以後,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建立起來。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BOOK。

第14節: 如何看待〃80後〃這一代?(3)

這正是問題所在:作為一個在讀的大學生、研究生,如何為自己的世界觀的形成打基礎?

我想從學生生活的特點說起。人其實有兩種生活的:首先是現實的物質生活,它是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同學們有時會覺得每天過著〃從宿舍到教室、圖書館到食堂〃的三點一線的生活非常枯燥,就是感受到這樣的時、空的限制。但你們還有另一種生活,即當你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坐在圖書館裡,翻讀一本又一本的書,你就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和千年之遠,萬里之遙的古人、外國人,進行精神的交流:這就是你的精神生活。學生生活的最大特點,就是他生活的現實空間是相對狹窄的,而他的精神生活的空間卻是無限廣闊的。其主要途徑就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