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麵包換石油(3)

加滿玉米

其實把乙醇作為燃料的想法並不新鮮。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一些試圖發展這一產業的嘗試,但所獲得的政策和商業上的支援遠遠沒有近10年所獲得的多。如今,這個產業得到了從農業綜合企業、生物工藝者到農民和政治家的廣泛支援。在小布什任職期間,乙醇產業得到了政府巨大的財政補助。美國政府向那些對國內產品造成競爭的進口產品徵收高額關稅,並且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環境保護的法規,這些都有利於國內乙醇產業的發展,並且也推動美國成為最大的乙醇生產國和發達國家中最主要的生物燃料生產國。在小布什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生物燃料的再生和發展,基於多重目的:乙醇產業的發展能為農村地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乙醇可以作為一種汽油氧化劑;提高能源的安全性;提升空氣質量和改善環境。乙醇政策的確已經給美國的農村地區增加了就業崗位,汽油氧化劑的使用也的確獲得了成功;但是另外兩個目標是否可以實現,相當值得懷疑。

美國和巴西是全球兩大生物燃料生產國。兩國生物燃料的總產量要大於位於波斯灣地區的阿曼的石油產量,和印度的石油產量差不多,但這也僅能達到每天石油消耗量的1/50。生物燃料的“淨”效果還要小得多,因為每生產1升這種所謂的“綠色燃料”,就要用掉3/4升其他的等量能源。對於全球能源供應來說,這麼微小的補充就已經引起人們開始關注生物燃料的生產對於糧食價格、土地使用以及環境的影響,但是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長久的議程之下,各國政府並沒有停止發展生物燃料的生產專案。

對於農民來說,種植用於生產生物燃料的農作物是個不錯的選擇。農民處於食品供應鏈的一端,而超市處於另一端。全球超市零售業的合併已經使零售商具備了更為強大的購買力,進而他們可以給供應商施加更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從食品生產商和加工商轉嫁到了農民身上。在過去的30年裡,玉米、小麥、大豆和甘蔗這類作物的價格從未跟上過通貨膨脹的步伐,而各種生活費用以及種子、化肥和柴油的價格已顯著上升了。現在,農民為自己的農作物找到了一位新客戶——乙醇生產商。這就意味著超市對於農作物價格的影響力減弱了。

對於乙醇和美國農民的前景可以用以下的話語概括:“隨著能源價格的上漲,穀物、油料作物、飼料作物、農作物廢料和木材產品作為液體燃料的原料將越來越吸引大眾。對農業的這一額外需求將進一步改變資源決策和生產決策。更為重要的是,這將對美國經濟產生影響,造成食品需求和能源需求與工業需求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單就這一個因素就將顯著改變農業投資、使其重新迴歸農業資源,進而在農業這一行業內外對收入進行再分配。”以上這種想法並非在當代才有,這是一群美國農業部的經濟學家30年前的言論。美國乙醇戰略的開拓者希望藉此改變國家的農業經濟,這也被編入了小布什政府所倡導的能源獨立的頌歌。可是這對於60%的石油消耗都要靠進口並且每日石油需求量幾乎佔到全球1/4的國家來說,無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加油,乙醇!

乙醇政策從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後開始出現在美國人的議事日程中。當時一些*國家出於對美國支援阿以戰爭中的以色列的不滿,對美國和荷蘭採取了石油禁運政策。考慮到能源供應的安全性,美國和巴西一起開始發展乙醇專案,將其作為能源獨立戰略的一部分。

麵包換石油(4)

美國發展乙醇的政策其實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內戰時期。亨利·福特是乙醇燃料的早期支持者。19世紀80年代,他設計了乙醇燃料驅動的福特四輪車——福特T型車,該車配有一個改良過的汽化器,能使發動機接受純乙醇作為燃料。“這是一種非常清潔、非常高效的燃料,它可以用農場裡的植物廢料甚至我們城市裡的垃圾製造而成。”這是電話的發明者亞歷山大·貝爾對乙醇的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燃料乙醇(當時稱為乙醇汽油混合物)的銷售量達到了每年150萬桶,甚至在禁酒令時期銷量也依然堅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原料實行配給制,乙醇汽油混合物的發展大為受挫。到20世紀70年代,乙醇重新登臺亮相,這一次它的名字是酒精—汽油混合燃料,這種燃料中至少含酒精10%,並且開始逐步取代汽油中的鉛,因為鉛有毒。當時的卡特政府為這種混合燃料提供每加侖40美分的財政補助。

然而,乙醇產業的發展並不是很快。1979年12月,前蘇聯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