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天體運動及其速度的原因是什麼(Phd97b…99a)。
根據《申辯篇》和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或許由於蘇格拉底對阿那克薩戈拉不再抱有幻想的緣故,他放棄了科學研究,轉而關注主導他後半生的那些問題。根據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說法,使蘇格拉底改變興趣的另一因素是一道神諭,即一位神迷心竅的女祭司在德爾斐神廟以阿波羅的名義發出的那道神諭(Delphioracle)。當問及雅典有沒有任何人比蘇格拉底更聰明時,這位女祭司給了否定的回答。蘇格拉底宣稱自己對此反應感到困惑不解,於是開始詢問自認為擁有各種智慧的不同階層人士。他很快發現,政客與詩人沒有任何真正的專長,具有一技之長的工匠不懂裝懂,假裝擁有自己實際沒有的普遍智慧。因此,蘇格拉底得出結論說,這一神諭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他自己認識到自己的智慧毫無價值(23b)。
正是在道德問題上,追尋真知和揭示偽裝至為重要。因為,在蘇格拉底心目中,德性與道德認識是同一回事:全然不知做什麼事最好的人,就會做出不好之事,一切錯誤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這使得指控蘇格拉底敗壞青年人道德的罪名顯得更加荒誕不經。任何人顯然都願意與好人生活在一起,而不願意同壞人生活在一起,因為後者會給他帶來危害。因此之故,蘇格拉底不會有意敗壞年輕人的道德;假如他無意中這麼做了,那他理應受到教育而非遭到起訴(26a)。
正文 蘇格拉底本人的哲學(2)
福哇手機 更新時間:2010…11…2 7:57:36 本章字數:971
在《申辯篇》裡,蘇格拉底不認為自己擁有足以使人避免犯錯的智慧。恰恰相反,他說自己所依賴的是內心的神性呼喚,假如他處在犯錯的邊沿,這會阻止他向前跨出錯誤的一步(41d)。他與異教徒毫不相干,他一生對神性使命恪盡職守,竭力揭露德爾斐神諭所引發的虛假智慧。對神的真正背叛是因為怕死而失職。假如有人告訴他只要放棄哲學研究便可獲得自由的話,蘇格拉底就會做出這樣的回答:“雅典人啊,我尊重和熱愛你們;我寧願違背神靈,也不會違揹你們。只要我活著且有精力,我永遠不會停止哲學實踐和哲學教育”(29d)。
柏拉圖的早期對話將蘇格拉底描述成一位矢志貫徹自己哲學使命的人。尤為突出的是,對話標題以自稱瞭解某一專業或用來表現某一德性的人物命名:譬如,專論詩歌的《伊安篇》以一位獲獎的吟誦詩人(荷馬史詩的朗誦者)命名;專論勇敢的《拉凱斯篇》以一位聞名遐邇的將軍命名;專論激情、節制和友愛的《卡爾米德篇》和《呂西斯篇》,分別以貴族圈子中令人傾慕的兩位傑出青年命名。在每篇早期對話裡,蘇格拉底都試圖對討論題目進行科學說明或界定,他透過詰問表明有名有姓的主角不能提供任何科學的說明或定義。所有對話均以顯而易見的探詢失敗而告終,這便確認了《申辯篇》中所得出的結論:認為最有可能擁有關於特定議題智慧的那些人,在盤問之下都未能將那種智慧展示出來。
對定義的探尋在不同對話中具有不同目的:《理想國》第一卷裡對正義進行界定,旨在確定正義是否有益於正義的擁有者;《歐緒弗洛篇》裡對虔敬的界定,旨在解決特別難解的良知問題。然而,亞里士多德正確指出,對定義的探尋是蘇格拉底式的詰問方法的一個顯著特徵。這一方法有時遭到批評,因為涉及錯誤的要求,即:我們除非能給正義和虔敬下一嚴密的定義,不然的話,我們就無法知道某一特定行動是否正義或虔敬。這一要求不符合蘇格拉底在詰問過程中的常規做法,他透過詰問旨在尋求共識:特定行動(譬如將一把借來的刀子還給一位瘋子或在戰役中實施戰略撤退等)是否表明正義與勇敢這樣的特定德性。蘇格拉底的方法僅僅涉及比較弱性的要求:除非我們對一德性有一普遍性定義,否則我們就不能說(1)德性普遍地具有一特定屬性,諸如可教或有益;(2)也不能裁定左右為難的案例,諸如兒子起訴處死一位謀殺罪犯的父親是否屬於虔敬之舉等等。
正文 蘇格拉底本人的哲學(3)
福哇手機 更新時間:2010…11…2 7:57:38 本章字數:1086
亞里士多德強調指出,蘇格拉底方法的另一特徵就是使用歸納論證,事實上這會設定如下前提:我們在缺乏普遍性定義時,仍然能夠確定個別情況的真相。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並不認為有一滴水不漏的技藝(techne)的定義;但是,為了得出關於技藝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