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英國的印度棉織品的件數從125萬件下降到63000件,而出口印度的英國棉布從100萬碼不足上升到5100萬碼以上。不僅印度的紡紗工和織布工,而且還有製革工、熔鑄工、鍛工、造船水工和其他許多人,都屈服於來自英國工廠的浪潮。這無數受排擠的人能走向何處呢?他們只能轉而依靠農業,從而對土地產生了可怕的超壓力!土地至今仍是印度經濟的最緊迫的問題之一。同時,這一人口壓力因人口的穩步增長而加強。由於西方的醫療科學、衛生措施和饑荒救濟安排,印度的人口從1872年的25500萬上升到1921年的30500萬。
社會的影響 這些經濟的發展自然對印度人民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這一影響有益還是有害是一個需要辯論的問題。事實不全支援一種觀點或另一種觀點。無疑,英國的統治促進了印度的經濟發展;這反映在灌溉工程的擴大、鐵路網的敷設、孟加拉煤田和緬甸油田的開闢、拉尼甘傑近代鋼鐵廠的建立、茶葉種植園和咖啡種植園的發展以及金融機構和合股組織的增多等方面。所有這一切意味著更大的生產率,這一生產率使印度在1914年時供養的人口比在18世紀時所可能供養的人口大得多。
但是,問題仍在於這一較大的人口是否比在英國統治前時期較小的人口更富裕。由於證據不完全,無法給予明確的回答。可以肯定的是,土地佔有制方面的變化和鄉村手工業的衰落帶來了普遍的苦難。這不僅在農村產生人口壓力和失業,而且還引起社會混亂和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農民不再對村莊的一份土地擁有世襲的權利。相反,農民成為無助的佃農,為貪婪的地主即佔有土地的農民幹活,而後者則受他們既無法理解又不能控制的一個變動的世界市場的支配。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大的一部分農田落人放債者和大富豪的手中。
此外,鄉村經濟的轉變逐漸破壞了鄉村制度。聯合家庭由於其成員在村在外面找到工作機會、由於傳統的公共精神讓位於個人主義而受到削弱。種姓等級制度仍然是一種宗教的、禮儀的制度,但工,其重要性和有效性由於外部世界對鄉村日常生活的衝擊而減弱。同樣,鄉村自治委員會由於各種政府部門接管愈來愈多的鄉村自治委員會的職責而衰退。無疑,所有這一切變化對印度普通村民來說,是使人非常不安、令人非常不快的。
農村的經濟、社會混亂應該由新的城市中心所提供的機會來加以平衡。商業和工業的增長導致大城市如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與工業城市如艾哈邁達巴德和賈姆謝德布林的發展。在這些中心出現了一箇中產階級,它由地產和城市財產的所有人、政府官員、商人以及各種專門職業者如律師、醫生和記者組成。到1914年,城市人口大約相當於印度總人口的10%。印度人民並沒有由於西方的影響而境況更好,很可能境況更壞。為什麼呢?其基本原因就在於上述發展不足以吸收農村大批被迫離鄉背井的人。不過,應該提到,城市中的新興中產階級代表了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政治改革,這一改革最後將改變印度的面貌和印度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關係。中產階級取代了已為英國征服者所驅逐的舊的統治集團,並提供了促進正在迅速發展的。民族主義運動和新的思潮的推動力;民族主義運動和新思潮正在使印度恢復生氣。
文化的影響 在英國人征服印度之後的大約半個世紀裡,英國人沒有試圖把自己的文化強加於印度。他們忙於作出行政、財政和司法方面的安排。因此,他們使原有的教育制度沒受到干擾,但也未得到支援。初等教育繼續由印度教或穆斯林的鄉村學校提供。但是,高等學問衰落了,因為它不再受到土著王公和貴族的通常的贊助。到1811年,總督明託勳爵警告說,印度的科學和文學正在非常迅速地退化,如果政府不干預,文藝復興也許會因為書籍和教師的缺乏而變得沒有希望。兩年後,政府確作出了反應:為〃復興、改善文學和鼓勵有學問的當地人〃而提供了每年10000英鎊的補助金。
1823年以前,政府沒有為履行這一立法做過什麼事;1823年時,政府任命了一個公共教育委員會來花費已積累起來的補助金。這個委員會決定它應該贊助的不是英國式的教育,而是基於梵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東方式的教育。這並不出人意外,因為英國學者已發現了印度的文化遺產,並對印度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對印度和歐洲的雅利安人的共同起源印象極深。例如,威廉·瓊斯爵士讚美梵語,說它〃具有奇妙的結構,比希臘語更完美,比拉丁語更詞彙豐富,比這兩者更優美得多〃。但是,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