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1
國際化衝擊下的企業該何去何從?
李燁
郎鹹平在他的新書《你想到的都是錯的——本質Ⅳ:你的想法要符合你的行業本質》中,將外資湧入中國比作洪水猛獸,此話雖有些危言聳聽,但目前外我國制定的“遊戲”規則亟待法治化卻是不爭的事實。
正如書中所舉的農民開閘灌溉的例子,農民開閘之前肯定要先挖溝渠,把這個水引到需要它去的地方,缺水的農田不應是隨便開閘的。郎鹹平恰當地把法治化的遊戲規則比作溝渠。因此在郎的眼中,目前的國際化就成了隨意開閘讓洪水漫流淹沒了大片農田。
目前國外資本市場對中國十分看好,但是為什麼國際化越徹底大家日子越難過呢?究其本源在於我們對國際化的瞭解知之甚少,因此產生了誤解。與國際接軌並非僅僅就是大量引進外資。
不可否認,中國目前的部分企業確實存在資金缺口,需要外資的幫助。但是我們大量盲目地引進國際資本,且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收益。為什麼人均產值增加這麼快,卻沒給老百姓帶來實惠呢?因為這個產值很大一部分是外商投資的。根據資料統計,每年以合法利潤形式流出中國的資金就高達2000億美金。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給予了土地和稅收優惠等,這些優惠最終形成了它的利潤匯出中國。如果優惠是給內資企業的話,這個利潤——還有轉投資的可能,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不斷的轉投資可以創造出乘數效果。以江浙地區而言,乘數效果可以創造出數倍的產值。但是優惠一旦給了外資企業就往往最後會從中國流失出去了,這樣就再也無法透過轉投資創造乘數效果了。
國外的資本的確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新的轉機,但帶來更多的是危機。以外資為例,美國麥肯錫顧問公司預測五年之後外資零售業將要佔據中國80%的市場。老百姓聽到這個訊息或許會很高興,因為大家普遍認為外資零售業服務好、質量高、價格低,那不是很好嗎。可是請注意一個現象:比如,我最近看到家樂福一個廣告——五公里之內,如果同樣貨品的價格比他們還便宜的話,將以數倍差額補貼消費者。家樂福究竟在做什麼?如果惡性競爭成功,而且把中國零售業打垮了,那麼五年之後會怎麼樣?
而此時,外資絕對不會愚蠢得相互惡性競爭,相信他們會聯合在一起壟斷中國零售業市場。他們會一方面提高銷售價格剝削消費者,另一方面壓低進貨價格剝削生產者。
舉例來說,內資零售企業不賺錢就很難開新店。但是為什麼外資零售企業不賺錢還可以大規模開分店呢?誰也不是傻子,更不是高尚的無產階級國際戰士,一個最可怕的現象就是零售傾銷戰略。像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外資零售企業,用國外市場賺的錢補貼中國市場,因此它們在中國不賺錢照樣可以開分店。等到它們席捲中國,分店到達了一定的密度之後,外資零售企業就可以引進國外最先進的物流系統,因而可以立刻減少10% 以上的成本,打垮內資零售業,席捲中國市場,接著就是我所預測的情況出現:上抬消費價格剝削消費者,下壓進貨價格剝削生產者。
我國在法律制度的建設上已經日臻完善,但是在執法環節上依然有一定的缺陷。郎鹹平經常挖苦中國的公司法,“它不但引進了歐洲的監事制度而且又吸收了美國的獨立董事制度。”中國的公司法形成了監事與獨立董事重疊的尷尬局面,而且這兩種制度的同時存在,又會使整個公司法的實施形成內在衝突,最後,自然會降低制度的原有功效。
在這種情況下全面對外開放的話,就會像水庫開閘以後水到處流一樣,如果沒有溝渠引導,最後可能把全中國的企業都淹沒了。難道我們不知道國際化之前,需要一個法治化的遊戲規則嗎?
再好的公司到中國都會慢慢地變質。不要認為把外資引進來他們就像在美國一樣好,結果絕對不是這樣的。這些外資企業在外國之所以運作良好,因為它有嚴刑峻法的法治化遊戲規則(這也就是溝渠的作用),這才是資本主義的根本。
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簡單地認為國際化就是與國際接軌。資本主義的基礎就是法治化的遊戲規則。如果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沒有把這套遊戲規則引進來,反而把那些表面現象引進來,包括零售業、銀行、服務業等等產業的開放,那無異於是引狼入室,縱容外資企業大舉進攻中國市場。
同樣,在郎鹹平看來,目前進行的銀行改革本身就是一個不理解西方金融業的本質,而只學習西方表面現象的改革。世界銀行發表的一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