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胡林翼讓人這麼一宣傳,李經國不守承諾之事便已在諒山城中風傳開來,他就是想不出名都難。
這世間之事就是這樣,眾口鑠金,積毀鑠骨,說得多了,也就成了事實,而遇到這種情況,當事之人往往是百口莫辯,有苦難言,心裡面那是真叫個苦呀。
而在以諒山做為賭注這件事上,幾乎所有知曉此事的南洋人都覺得,這李經國也太過於魯莽了,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就答應用諒山作為賭注呢,這還只是其一,其二,既然是賭了,那就應該有十足的把握贏下這個賭局,至少是不應該輸,而既然輸了,那就得信守承諾。
結果,不該賭得時候,他賭了,應該守諾的時候,他失信了,總之一句話,糗事出盡,顏面盡失,實非英雄所為,枉為南洋名將,即使是做為個男人,那也太遜了點。
既如此,那李經國在這諒山城中還有何威信可言,既無威信,那還有人聽他的命令,為他賣命嗎?
諒山城危矣!
而俗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李經國出的這檔子事,很快便被傳到了駐守河內的阮天義的耳中,他初聽此事,也是吃了一驚,不過,以他對李經國的瞭解,他不會相信有這樣的事,但是,為慎重起見,他還是決定親自率軍前往諒山查實情況,一來,如若真有其事,他可以代李經國穩住諒山的局勢。二來,他本就已經決定增援諒山城了,如若諒山有失。他在河內也呆不安穩。
所以,阮天義覺得增兵諒山已在勢在必行之事。
而就是阮天義率軍起程的時候,太平大軍也已經作好了攻城的準備。
當然,這一切都是計劃好的。
在李經國敗退回城之後,胡林翼與羅澤南也率軍退回了大寨,他們意欲向黃旭詳細稟明此事,並呈請率軍攻打諒山城。
用胡林翼的話來說。此時不攻,更待何時。
這絕對是攻城的最佳時機。
而黃旭在得報之後。也是頗為高興,他大讚了二人一番,之後便下達了攻擊的命令。
於是,太平軍全軍出動。進抵諒山城下,將諒山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諒山城內是人心浮動,惶惶不可終日,所有人心中都有一絲怨氣,他們覺得這都是李經國的錯,要不是李經國魯莽的行為,也不會引來今日之禍。
而李經國也覺得自己很怨。
他不就是出城與太平軍接了一仗嘛,最多也就是打了一個賭,再說了。他又沒有真將諒山城給輸出去,充其量也就是他失信了一回。
更何況他也不想這麼做,退一萬步說。失信也只是他個人的行為,與南洋人或者是其他人都無關,於國家利益更是無損,而且,為國事計,他冒著被天下人嘲笑的危險失信了這麼一回。反到使他成了所有人眼中十惡不赦的大惡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招誰惹誰了。
這都是什麼事。
我是有心為人人。沒想人人咒我心,這就是李經國內心的真實寫照。
李經國是有苦說不出,他覺得自己真的很怨,簡直比竇娥還怨,而且還是有怨不能伸的那種。
沒辦法,他只能認了,誰讓他是苦命人呢。
當然,他自己受點委屈還在其次,現在的問題是,太平軍已經圍城,城內也是人心惶惶,而且他手下的大軍更是兵無戰心,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他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難道就坐以待斃嗎?
李經國是苦思而無良策。
早知現在的這種情況,他真不應該與胡林翼打什麼賭,他現在後悔了。
但是,這個世上卻沒有後悔藥賣,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吞下這顆苦果,然後想辦法拒敵。
可是,有什麼辦法呢?李經國雙手抱頭,一籌莫展。
死守?情況不容樂觀。
求援?求援信已經發出,駐守河內的阮天義離此雖然不遠,但也並非一朝一夕可至,所以,他必須在阮天義的援軍到來之前守住諒山城,可是,憑諒山城此時的現狀,能守住嗎?這得打個問號。
當然,李經國現在並不知道阮天義已經率軍來援了。
不過,經過一番思前想後的思想鬥爭,李經國最後決定還是率軍死守,因為這是華山一條路,他後面已經沒路了,除非舉城出降,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必須守。
可是,如果要死守,軍心卻是個大問題。
如果不能做到上下一心,那何談死守一說,而現在的實際情況表明,軍心已經開始渙散,這還讓他怎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