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將二百艘艦船分成三個支隊,前面兩個支隊都是由66艘艦船組成,分別是運輸艦33艘,炮艦23艘,護衛艦10艘,而第三支隊則是由68艘艦船組成,與前面兩個支隊相比,第三支隊所轄的運輸艦及炮艦各多出一艘。
如此一來,無敵艦隊便被分成了規模大小差不多的三個分艦隊。
這三支分艦隊被暫稱為第一,二,三支隊,第一支隊的指揮官為李鴻章,第二支隊的指揮官為駱秉章,第三支隊的指揮官為黃旭。
本來,眾人意欲推舉第十軍團的軍團長李秀成臨時出任第三支隊的指揮官,但是,黃旭卻親自請纓擔綱指揮官,他金口一開,眾人也拗不過,只能同意了。
於是,出於安全考慮,第三支隊要比其它兩個支隊多出兩艘艦船,並將第三支隊放在最後的位置進行嚴密的保護。
說什麼黃旭都是堂堂帝國的皇上,其安全豈能兒戲。
而按照部署,無敵艦隊的三支分艦隊以兩種編隊方式向前挺進。
一種是扇形編隊,即第一支隊突前,居中,第二支隊稍稍拖後,居左,而第三支隊則與第二支隊平行而進,居右。
如此編隊而行,相互之間聯絡緊密,可以防範日軍突然的偷襲。
另一種是垂直編隊,即第一支隊突前,第二支隊緊隨其後,第三支隊處在最後一位。三個支隊之間間隔一定的距離,但仍然是在一條水平線上。
這種編隊的好處在於可以增加編隊的機動性,分散敵人打擊的範圍。以免被敵人一網打盡。
而無敵艦隊在行過的過程中,則是不斷地變換編隊方式,以期達到迷惑日本人之目的。
就這樣,無敵艦隊又有驚無險地又前進了十數海里,日本的海岸線已經在望,九州島即將揭開它神秘的面紗,長崎縣也將暴露在太平軍的面前。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樣的美好。
可是。越是在這個時候,黃旭。李鴻章等人的心中卻是越來越不安,因為,日本人表現的確是太安靜的,安靜的讓他們感到可怕。
這可不是日本人的性格。
在這種情況下。黃旭與李鴻章等不得不命令全軍戒備,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以防日本人的偷襲。
因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日本人最擅長,最喜歡使用的戰術就是不要臉的偷襲。
太平軍不僅要防攻擊,而且更要防日本人的偷襲。
而且,越是在接近目標的時候,越是要謹慎。
於是,在小心謹慎的氛圍之中。無敵艦隊小心地前行,密切注意著周圍的一切變化。
“轟!”
一聲突然而來的巨大響聲打破了這持續的平靜。
而緊隨著這巨大響聲而響起的是一陣巨大的吼叫聲,而且。這吼叫聲中分明還充斥著一絲驚恐。
李鴻章站在第一支的旗艦上面舉起望遠鏡朝發出響聲的地方望去,他發現,在他率領的第一支隊裡面,有一艘運輸艦起火了,而那陣吼叫聲便是艦上的太平軍將士嘴裡面發出的。
顯然情況不是很妙。
就在他準備命人查明情況的時候,又一發炮彈在他旗艦旁邊的海面上爆炸。而因炮彈爆炸而激起的濤天巨浪濺了李鴻章一身。
他忽然間明白了。
敵襲!該來的還是來了!
日本海軍終於出現了。
這時,大批日本海軍的艦船出現在了李鴻章的眼中。其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李鴻章所率的第三支隊所轄艦船之數。
面對如此情況,李鴻章緊急命令第一支隊的所有艦隻成戰鬥隊型展開,炮艦在前,護衛艦在後,將運輸艦保護在後。
而且,他在仔細地觀察了日海軍的情況之後,覺得情況很嚴重,所以,他做出了一個決定,讓運輸艦先行登陸。
運輸艦上運送的太平軍將士在海戰中是最脆弱的,他們最易受到敵方的攻擊,所以,也只有在登陸之後才能保證艦上人員的安全。
所以,那艘起火的運輸艦在艦上大火被撲滅之後,便在一部分炮艦及護衛艦的掩護下連同其它運輸艦一起急速朝九州島的方向開進。
而與此同時,不斷有炮彈在海面上爆炸,日本海軍的炮艦集中火力向無敵艦隊發動了的猛烈的攻擊,看那陣勢,他們是想一舉將李鴻章率領的第三支隊給吃掉。
李鴻章所率的炮艦則是極力抵抗,特別是配備大口徑火炮的炮艦對日軍艦隊進行了有力的還擊,但奈何無敵艦隊心有牽掛,心中擔心著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