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降左宗棠等人之事受阻,令曾國藩很不舒服,特別是當他與左宗棠幾人面對面的溝通之後,幾個人的態度更是給了曾國藩不小的打擊,讓他很受傷,所以,此後一連幾天,曾國藩都是沉默寡言,狀若與世隔絕,黃旭將這些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想盡辦法想讓曾國藩從中解脫出來,但效果甚微,不論黃旭怎麼做,曾國藩都是依然如故,最後,黃旭也只能由他去了.
從這事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有些事情,不可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們總是遵循自己的執行軌跡在前進,不受任何其它因素的影響.所以,對待這些事情呢,我們除了等待之外,還是隻能等待,我們只要堅信,時間可以撫平一切。
這段時間,黃旭事多,其他人也沒閒著。
這不,駐馬店一役之後,馮子材受到小小勝利的鼓舞,大張旗鼓地準備再繼續進攻信陽及武昌,按照他的打算,他大有挾小勝之餘威,從而一鼓作氣拿下信陽及武昌的念頭,但是,當他真正將這個想法付諸到行動之後,他卻知難而退了。
特別是在試探性地進攻信陽城受阻之後,他認真地對自己不切實際的,盲目樂觀主義的想法做出反省,並及時周整了策略,他決定變進攻為穩固防守,在穩定駐馬店的情況下,靜候信陽府發生變故,然後再伺機進攻.
馮子材策略的改變,讓武昌方向的守軍有了喘息之機,對黃旭他們來說,也是好事,這樣一來,太平軍就可以集中精力先解決合肥的問題.
說起合肥,現在對峙雙方基本上都將焦點集中了在湘軍身上.
太平軍一方是在等待湘軍選擇最佳的起義時機,以便施展裡應外合之計。而僧格林沁則是想盡一切辦法,意欲將湘軍這個心腹大患給除去,以永絕後患。
面對這樣的形勢,湘軍,這個昔日大清國之人眼中的驕子,便成了雙方爭奪的重要棋子,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合肥城的攻守之成敗,九成在於湘軍最後的歸宿.
湘軍是萬劫不復,還是逃出生天,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一切都靠他們自己。.
這道理,旁人明白,李鴻章等人心裡更加明白,所以,他們不願意借別人之手來斷定自己的命運,他們定要將湘軍的命運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在經過一段時間緊鑼密鼓地準備之後,湘軍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都已接近完成,他們只等最後找個合適的時機來進行發動.
皇天不負有心人,機會終於來了.
李鴻章他們收到訊息,僧格林沁與恭親王奉咸豐皇帝之命,將會在三天之後率軍去駐馬店慰問守城的將士,而且他們這次還會帶走大部分的神策軍。如果真是這樣,一旦僧格林沁與恭親王,還有部分的神策軍離開,那李鴻章等人就可以趁這二位主腦人物不在合肥城的機會,一舉將合肥城拿下.
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好訊息。
但是,事情真如他們想象的這樣簡單嗎?
三天的時間一滑而過,這一天,僧格林沁與恭親王果真是帶了十萬神策軍連同御賜之物,去了駐馬店,他們臨走之前,特別召見了李鴻章,除了假心假意地虛寒問暖之外,重點叮囑他。要他務必配合神策軍剩下的將士守好合肥城,在他們不在的這段時間,一定要保證合肥城能平安無事.
李鴻章拍著胸脯保證,只要他在,只要湘軍在,那合肥城一定可保無虞,僧格林沁與恭親王聽了之後,對李鴻章的回答是相當的清意,所以。免不了又對李鴻章和湘軍大肆表揚一番,然後,沒有任何懷疑地出了城.
李鴻章在親眼看到僧格林沁與恭親王出城之後,這才急急忙忙地回到湘軍的駐地,他要立即召集眾將,商議起事大事.
李鴻章所在的大帳之中,燈火通明,氣氛熱烈,勝利就在眼前,怎能不令他們興奮.
“軍師,你就下令吧,末將願做先鋒,先去挑了神策軍的駐地.”曾三請命道.
“末將願去.”羅澤南也搶著道.
“還是末將去吧”胡林翼也不甘人後.
大家都搶著要去.
李鴻章舉起手,將大家的熱情壓了下來,道: “大家立功心切,我能理解,但是,我們也不能胡來,畢竟這城內還有十萬神策軍,他們可不是我們想象的那般好對付.”
“軍師,神策軍算個屁,不是末將吹牛,憑我們湘軍的實力,就是再多十萬,甚至二十萬神策軍。也不夠我們殺的。大家都知道。我們湘軍將士都是百戰之士,久經考驗。就神策軍那些初出茅廬的新兵蛋子,能頂什麼用,來得越多,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