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朝鮮西北部最重要的城市,位於朝鮮國京師漢城之北約520華里處,位於大同江的下游(大同江之於朝鮮相當於長江之於中國),大同江是朝鮮民族的發源地.
平壤又稱為平壤府,是平安道的首府,有”兩江重鎮”之稱,時人有贊平壤形勝”負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長江(朝鮮的大同江),遠臨曠野”,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平壤被朝鮮最高統治階層定為陪都,俗稱西京,又因平壤城中遍植柳樹,所以,平壤又有柳京之稱.
平壤城池分為內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內城有五門,南為朱雀門,東為大同門,東北為七星門,東南為長慶門,西為靜海門.內城之外為中城,南門為正陽門,東門為含毯門,北門為慶昌門,西門為普通門.中城之外為外城,南為國避門,西為多景門.另外,內城的北端有北城,南為轉錦門,北為玄武門.
平壤城經過多年的建設,到此時已是相當的繁華,其與已被日軍攻佔的京師漢城並稱為朝鮮的兩大商業中心.
平壤城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般.
田小二等人在李元通的引導下,沿外城南門的國避門緩緩進入中城.
一路欣賞著這異域的風土人情,田小二等人有一種目不暇接的感覺.
自入城以來,給田小二等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朝鮮國有別於中華的建築,雖然此時由於西方文化的滲透,很多帶有西式風格的磚瓦建築開始在平壤盛行起來,但是,大多數平壤居民還是沿襲著平壤古老的傳統,多居於馬尾式的住宅之內,這些住宅以木搭架,用拉哈辮抹泥為牆,屋頂四面坡,以稻草及其它的飾物覆蓋,每屋有四到五扇門或窗.
田小二好奇地問起屋內的佈置,李元通笑著回答道,室內通屋為炕,進屋脫鞋,盤腿而坐.
田小二聽罷,嘖嘖稱奇.
此時正值平壤的早市時間,平壤的大街上往來的行人,商賈很多,雖然不似天京城那般磨肩擦踵,車水馬龍,但也算得上是熱鬧非凡,似乎這一切都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
朝鮮國人喜穿素白色的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衣釦,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繫帶.婦衣短衣斜襟無鈕釦,以綵帶為長裙,分為纏裙,筒裙.老年婦女多著白色長裙,長及腳跟.男子多穿白膠鞋,女子多穿船形膠鞋.
與中華漢族一樣,除了在節假日等隆重的喜慶節日需穿帶有民族特色的盛裝之外,朝鮮民眾在平時穿的都很隨便.
朝鮮的飯食主要以米飯,打糕,冷麵為主,而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自李元通這一朝開始,朝鮮國慢慢從中華的八大菜系中引入一些精美的菜食做為朝鮮家居生活中的一種補充,譬如說,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滿漢全席,也被移植到了朝鮮的皇宮之中,成了朝鮮王室的鎮宮之食.
如此不一樣的習俗,如此不一般的風情,令田小二等頗多感慨,誰知,眾人正感嘆間,迎面又走來一群頭頂物什的朝鮮婦女,她們有說有笑,閒庭漫步般地從大街上走過,而頭頂上的物什卻也是四平八穩,就好似握在手中一般的自然.
見此情景,田小二等人沒來由地又發出一陣感嘆.
雖然此時平壤城外已是大軍壓境,但平壤城中卻仍是一片安靜詳和的景象,大家該唱就唱,該吃就吃,樂觀的氛圍充斥著整個平壤城.
田小二等人也受到了感染,有一種融入其中的衝動.
除了這些與中華很是不相同的風土人情,還得特別提到的是,朝鮮國大部分人都講朝鮮語,而漢語是朝鮮的第二語言,朝鮮從上至下,從皇家到普通百姓家,很多人都精通漢語,象朝鮮國王李元通,他就特別迷戀中華的文化,他在漢文化上的造詣,那是很多中國人都沒辦法比的,特別是他那一口流利的漢語,那說的是連田小二都很佩服.
至於象丞相李過,朝鮮元帥霍東洋,勇將李元培,那也俱都是漢文化的仰慕者,對漢文化的很多方面均有涉獵,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精通.
眾人邊看邊說邊行,不知不覺之中,已行至了內城,而朝鮮國設在平壤的行宮就在內城之中.
朝鮮的京師在漢城,漢城之中的皇宮被稱為景福宮,而在西京平壤,同樣也有一個與漢城皇宮一模一樣的行宮,也叫景福宮.
景福宮佔地頗廣,根據資料記載,總面積約有57公頃左右,由330棟左右的建築組成,共建有5000多個間(古時以四個柱子為一間).
當然,這景福宮與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華帝國的金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