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後,他開始懷疑眼前的一切,他意識到,自己不該做一個投機者、一個糊塗人,這條造反之路不正當,還很危險。1968年,柳傳志從學校畢業,到成都一個研究所做了研究人員。這一年的夏天,一個名叫費德里科·費金的年輕人,設法讓極其微量的矽披上一層絕緣氧化物的外衣,然後懸浮在電晶體的表面。他成功了,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開創了歷史,這一發明不單單使得其副產品——英特爾公司於當年7月16日成立,更重要的是——電子時代的基本邏輯從此改變了。
“40後”經歷的革命洗禮(2)
那時的柳傳志,正在把繳獲的美國雷達弄來,拆開研究,然後設法改進中國的雷達系統,對於此後大半輩子與他糾結在一起的計算機,他還是如此的陌生。幾個月後,中南海傳下號令,要求知識分子到農村去勞動,柳傳志被分配到了廣東一個靠近澳門的農場去種水稻,後又遷往湖南。他從西北到華南,再到中南,在輾轉半個中國後,回到了北京,被分配進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歷史的時鐘指向1970年4月,這一年柳傳志26歲。
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的“倖存者”,如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美的的何享健、萬向的魯冠球,都生於20世紀40年代,用現在的話叫“40後”。他們見證了中國自解放以來的60年歲月風雲,更是改革開放30年彌足珍貴的“碩果”。
回顧柳傳志的成長曆程,我們可以看到,經歷了那個特殊時代洗禮的“40後”代表,經歷了那麼久的顛沛流離,他已經善於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周旋,在危機中知道怎樣從有力量的人那裡獲得幫助,當然,他也具備了作為一個實業家應該具備的關鍵素質——不屈不撓和不斷挑戰的精神。他在忍受了種種不平和殘忍後,由一個夢想家變成了一個超級現實主義者。下一個10年正在召喚他,他將在一個叫中關村的地方,造就未來的中國電腦王國。
統計學家說,人一生一共有七次機會。第一次真正的機遇出現在二十幾歲,其後大約每七年出現一次。第一次機會出現時,很多人因為太年輕還不懂得把握機會。縱向來看柳傳志的一生, 26歲的他走進中關村,這是他的第一次機會;幾年後,他正式開始進入計算機圈子,或許可以算為第二次機會;以此類推,1984年參與創辦公司,第三次……
柳傳志回憶說,70年代的中關村實際上是兩種地方的結合,一個是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還有一個就是農村,周圍一塊全都是農田。那時候,每到夏天,研究所的成員都要幫農民割麥子,叫雙搶。割麥子根本不用走多遠,就在研究所附近,用食堂的車運載糧食,吃食堂帶來的包子。
那時的計算所已經佔據了中關村很大一塊地方,隊伍規模達到了好幾百人。所裡研製成功的“104”在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這讓大夥兒鼓起了更大的信心。中南海把計算所從中國科學院的機構中抽離出來,歸屬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賦予他們一個軍隊的代號:“京字116部隊”。柳傳志就這樣成為了一名不穿軍裝的軍人,也算是實現了自己先前的軍人夢。
儘管當時的中關村還是一片荒蕪之地,但計算所已經是中國最重要的電腦科學聖殿。在軍事目標的推動下,大批資金不斷湧入計算所,中國的計算機事業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歷了“電子管時代”和“電晶體時代”,柳傳志加入這個行列時,中國的計算機技術已經開始了第三代。
1976年,柳傳志32歲,他進入了計算機圈子,成為計算所第六研究室的一個磁記錄技術工程師。然而這卻完全出於偶然,他當時只是想找到一個機會攜妻女回到父母的身邊。至於計算機,他還是一無所知。他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已經誕生了個人計算機,他不知道微軟公司、###電腦公司已經建立,並將開創美國曆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計算機的新歷史。甚至,他連那時中國的計算機研究水平如何,也瞭解甚少。他只是心裡憋得慌,事實上那時候的他政治情結依然很大,即使是在30年後的今天,他還是會因為那時政治事件的跌宕起伏而激動得容光煥發。
柳傳志回憶說:“剛到計算所的第三天早上,大喇叭廣播到大操場集合,揪‘反革命分子’,一個禮拜抓一個,一個月抓好幾個,抓完就隔離,很森嚴很恐怖的氣氛。說錯了話、喊錯了口號都是非常大的罪,所以人們根本就沒動力。我們更多的時間是拱豬,晚上打撲克,上班就是混倆鐘頭,工間操過後女的就趕緊回家,捅爐子、買菜;男的就找個屋子打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