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7年,為了保證戰爭運輸的順利進行,聯邦政府強行接管了美國的鐵路公司,並由政府來對其進行經營。在一戰結束兩年之後,政府開始了補償鐵路公司投資者與股東的損失計劃,同時重新將這些公司轉讓給私人投資者,讓民間資本實現自我經營。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二戰期間,出於戰時緊急狀態、為了確保軍事供應方面的安全,美國政府將幾十傢俬人鐵路公司、煤礦、雜貨零售公司接管下來,在戰後重新歸還。
即使是這種性質的接管,民眾也是報以反感態度的。
比如,在1952年的韓戰時期,美國若干傢俬人鋼鐵公司威脅政府,準備進行全面*,將戰時鋼鐵供應斷絕,在這樣的壓力下,杜魯門總統宣佈將88傢俬人鋼鐵公司列入政府接管的名單,以保證戰爭能夠不受影響。
然而,令政府沒有想到的是,這些鋼鐵公司的股東集體起訴政府,指控總統命令違背憲法,最後官司甚至打到最高法院,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最高法院最終判定總統越權違憲,判決將這些鋼鐵公司歸還給私人股東。
從這些例子,以及後來所發生的一系列政府接管、政府控股的事件中不難看出,美國的政府的接管行為、控股行為的目的,絕不是由政府長期經營企業,也絕非爭奪社會優質資產,更不是由政府來獲取利潤,只是為了解決危機與保證特殊時期的國度。
正因為如此,這種由特定時期特定時機而引發的政府行為,跟我們現在所進行的“國進民退”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機制,它不是對民間資本的排斥,更不是將民間資本強取豪奪為政府財產的國有化,而是一種輔助性的援助措施、或是一種著眼於大局的調控方案,可以說,這種政府行為,是基於維護公眾利益,維護國家安全而進行的,絕非對市場經濟的取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國家壟斷下破滅的慾望
當自由經濟徹底打破了物物交換的模式之後,為人類社會帶來了一個困擾千年的問題,這就是人類慾望的無限性。
所謂的無限慾望,是基於社會資源共享所產生的不滿心態。如果一個人所處社會的資源業已枯竭,所有社會成員都以一窮二白的狀態生活著,那麼他必定會感到滿足,因為不存在任何資源,自然也就談不上與他人分享。
而另一個人則處於資源與財富極其豐富的富庶社會中,儘管物質生活相當優裕,他甚至可能佔有較多的份額,但看到其他人也在均沾資源,自己並沒有掌握全部資源。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勢必會產生強烈的不滿心態,認為自己的生活還不夠好。
慾求不滿,是永無止境的。佔有少數資源時,希望佔有更多的資源,佔有多數資源時,希望佔有全部資源。所謂的適可而止,滿足個人的最大效用,只有抱有這樣的經濟觀念,才能夠遏制無盡的慾望,停止對利益的爭奪。
以適可而止的主觀心態為依託,在客觀上由國家出面,大力弘揚淳樸節儉的社會風氣,由統治者來做出表率,消除逐利思想對於人心的蠱惑,將民間風氣導向的主動權牢牢地把持在國家手中。然而,當國家成為了專事利己的經濟主體,將社會資源經營權收歸國有,成為了利潤集中點的時候,這種對於國家的期望就此破滅了。
當國家開始著力於與民奪利的時候,擁有強勢權力的國家很快便佔有了絕對優勢的資源,變得富裕起來,
國家對資源的過度佔有,引發了民眾的不滿心態,更刺激了其搶奪資源的慾望。
在國家壟斷經濟社會中那些寶貴的資源之前,民眾對於資源的控制是處於一種較低的水平上的,這就是說——儘管單個民眾對於資源的佔有並不高,但資源對於民眾卻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取之用之,無非是因為受個人的力量限制,無法實現規模化的開發而已。
但當國家實行行業壟斷甚至禁入政策之後,民眾的生活從此發生了變化,其對資源的開發被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嚴格加以禁止,從而對其在心理上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
民眾掌控的資源再少,終究是可以按照自身意願來進行。把全社會的財富資源集中起來,卻嚴禁民眾再染指其間,將這種前後的反差進行對比,一種不滿的情緒立即出現。隨之而來的,是正常的謀利之路被堵死,民眾在逐利思想的作用下,極有可能開始尋求非法的途徑,為了零碎的點滴利益而鋌而走險,走上犯罪的道路,更嚴重的是,民眾很容易國家產生了對抗性心理,這種心理作用於民眾的直接後果,就是民眾因為利益而結合,形成了一股與政府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