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並不覺得如此。

三是逆來順受型。明知道自己的情緒,卻選擇承受而不去改變。承受的時候,有的是愉快的,也有的是抑鬱的。這種型別的人發展到極端,就會對情緒麻木,變得什麼事都不在乎,也就不會去打理,那麼,親人和朋友就只好替當事人去操心、操勞。

第一種型別的人,情商已經很“雷”了。第二種型別的人,急需要做的是瞭解情緒的基本知識,每一次情緒衝動過後,都用心去體察自身情緒的來龍去脈,逐步提升感知自我情緒的能力。第三種型別的人,急需要做的是掌握管理自我情緒的知識,找出自己獨特的“情緒邏輯”規律,逐步去改造自己的“情緒邏輯”。

一個人要管理自己的情緒,就需要以“旁觀的自我”觀察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一個人能以“旁觀的自我”來認識自己的情緒時,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過去感覺的那樣糟,或是那麼好,只是自己把自己侷限住了。問題是,自我就是自我,怎樣才能成為“旁觀的自我”呢?這的確是一個難題。傅佩榮先生介紹了這樣一種方法,就是“在說話時聽自己說話,在行動時看自己的行動,在感覺時體察自己的感覺”。人平常在說話、行動時,往往十分投入而不自覺。所以,這種方法並不簡單,需要堅持反覆練習,才能形成習慣。一是要養成回顧體會自我情緒的習慣。你可以每天安排一個特定的時間來體察自己的情緒,仔細回想與體會自己的情緒是怎樣產生與發展變化的,而面對同樣的或類似的事情,他人的情緒又是怎樣的,從中找出自己與他人情緒變化的異同。二是要養成把情緒轉化成語言的習慣。情緒僅是在腦子裡體驗,而沒有用語言表達出來,那種感覺是很模糊的,無法準確掌握的。把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那才是屬於自己的感覺,或者說,那才是真正清楚地認識了自己的感覺。

從行為管理來理解情緒控制(2)

運用這兩種手段,就可以理清自己最容易出現的情緒反應和經常發生的情緒狀態,並依據其出現的頻率排出大致的順序。然後,再分別對每一種情緒出現的原因、程度、時間、地點進行條分縷析,考察其如何開始又如何結束。如果一個人能養成這樣的習慣,就可以在情緒的紛擾中,保持中立而內省的態度,不需要他人提醒,就比較容易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不需要他人約束,就比較容易把握自己的情緒。在面對挫折、失敗、傷害和收穫、榮譽、成就時,就能夠收放自如。

一個人要管理自我的情緒,就需要掌握一些調控不恰當情緒的方法。人生總是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負面的情緒也總會相伴而生。這時候,就需要運用一些科學的方式來進行調整,儘量使自己保持一種愉快的心情。

體育運動。前面已經討論過,情緒和生理狀態是密切相關的。身體健康,會促進情緒健康;情緒健康又會增進身體健康。彼此是一種良性迴圈。而運動是改變生理狀態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也是調整情緒狀態的重要方式之一。另外,運動時身體的緊張或勞累,也可以轉移或忘記情緒方面的問題。特別是集體專案的體育活動,既是身體的運動,又是情緒的互動,其效果會更好。

改變觀點。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情況就可能大不相同,情緒也就會隨之改變。不過,這個方法應用起來是最困難的。一個人的理性邏輯和“情緒邏輯”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就像運動員習慣了用右手打球,換成左手,就會十分別扭。但是情商高的人一般不鑽牛角尖。他們會像畫家一樣,善於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客觀事物,並從中發現美與享受美。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只有那些能夠適時改變觀點的人,才有可能保持樂觀的心態。

如果你不能改變觀點,還可以嘗試一個變通的方法,那就是迴避。生活中如遇到憤怒、怨忿的情況,可以先行避開,眼不見則心不煩,待情緒環境“冷卻”後,再去面對和處理。儒家提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這不僅是一種道德信條,也是一種情緒管理的手段,對情緒調控也是非常有效的。

關愛自己。任何一個人都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時間培養工作之外的興趣。如保養打扮自己,練習書畫、舞蹈,看電影、聽音樂,以及讀書、收藏等。例如,人在發怒時大腦處於強烈的興奮狀態,此時有效的制怒方法就是在大腦皮層建立另一個興奮灶,用以削弱或抵消發怒的興奮灶。可以強制自己去做一些平時感興趣的事情,如有意識地唱歌、聽音樂、欣賞書畫;或到有利於放鬆自己的環境中去,和朋友交流或跟孩子玩耍;也可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