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所擒。
利幾撿得性命,心思韓信畢竟為高祖故將,不敢輕易相投,遂往南越投了趙佗,此後終生不敢再涉足中原。
周勃得了袁盎諸人,來見高祖。高祖已兵定穎川,見利幾走脫,乃徙袁盎等皆為庶人,往安陵居住,自班師回洛陽。或謂高祖道:“亡楚之將散居各處,易生動亂。今鍾離昧又居韓信之下,不可不防。”高祖乃招韓通道:“今天下方定,西楚亡將紛起作亂。聞鍾離昧在楚,請足下捕之獻來。”韓通道:“臣素知鍾離昧,乃極忠極賢之人,昔臣與陛下會於頤鄉時,鍾離昧棄西楚來降,多立軍功。今西楚已亡,雖項王暴虐,彼無罪也。大王既可容季布、項伯,何獨不能容鍾離昧?臣請陛下赦之。”高祖聞言,口中雖許,心實惡之。
諸候在洛陽居數日,天下無事,高祖乃降旨,令諸候質子徙關中,諸候王各歸其國。於是諸候王留太子隨高祖後,各自就道還歸封國。高祖亦班師,先至長安,見秦時興樂宮為項王所燒,雖是殘破,但根基大梁尚在,若較之未央宮,更利於修築,遂改興樂宮為長樂宮,由丞相蕭何監工,令先築以為居住。蕭何領令,高祖自回櫟陽住下。自歸日起,每五日往朝太公。太公家令見之,遂說太公道:“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皇帝雖足下之子,乃人主也;足下雖為皇帝之父,乃人臣也。今人主拜人臣,有侮皇帝之威也,願足下以臣禮見皇上。”太公從之。後高祖來見,太公持帚,伏門而迎。高祖大驚,下車扶太公而起,乃問緣故,太公道:“皇帝乃萬民之主也,不可因我而歸天下之法。”高祖詳問,太公告家令之言。高祖大悅,以其言忠,賜黃金五百為賞。復會群臣,降詔道:“人之至親,莫如父子,故父有天下而傳歸於子,子有天下而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前日天下大亂,兵革並起,萬民苦殃,朕親被堅執銳,自率士卒,犯危難,平暴亂,立諸候,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也。諸王、通候、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於理有悖。今尊太公為太上皇,位居皇帝之上。”於是群臣皆乎萬歲,跪拜祝賀。
陸賈諫道:“天下已定,當使世人習《詩》、《書》,方可大治。”高祖道:“朕居馬上而得天下,安能事《詩》、《書》?”陸賈道:“馬上得天下,豈能以馬上治乎?湯、武逆取而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雖趙氏同宗,亦為其滅,故二世即覆。若秦並天下之後,行仁義之法,效先聖之德,陛下安得有今日!”高祖語塞,頗有慚色,遂謂陸賈道:“試著一書,述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天下,及古國成敗之因。”陸賈奉旨,遂作書十二篇見謁皇帝,每奏一篇,高祖無不稱善,左右皆呼萬歲,稱其書為《新語》。後李華有詩道:
漢皇修雅樂,乘輿臨太學。三老與五更,天王親割牲。
一人調風俗,萬國和且平。單于驟款塞,武庫欲銷兵。
文物此朝盛,君臣何穆清。至今壝壇下,如有簫韶聲。
卻說叔孫通制禮儀,招魯生三十餘人,會弟子百餘人,立帳束草於野外,每日習之,已有月餘,叔孫通見已粗成,遂往見高祖道:“陛下可試觀之。”高祖許之,擇日招諸生至殿上習演。諸生扮作文武公卿,分尊卑依次以禮拜賀後,各歸位分班站立,井井有序,並無所失。而出口所言,皆有上下之禮,與前時自是不同。高祖試行為君之禮,亦不甚繁雜,遂道:“朕能為之。”乃令群臣各習之,約定長樂宮成時,君臣皆以此禮入朝。
又是數月無事,已至漢六年冬十月,長沙王吳芮死,諡為哀王,高祖遣太子吳臣奔喪,即長沙王位。事方畢,人告楚王韓謀反。原來高祖因患韓信之才,常使細作至楚都窺探動靜。細作見韓信自由洛陽歸楚後,巡行縣邑,皆陳兵出入,又常聚兵習武,疑韓信有反叛心,故上書報之。高祖乃招諸將商議計策。王吸、陳武諸將皆道:“豎子無理,臣等請急發兵坑之。”高祖默然,喚陳平問道:“公以為如何?”陳平道:“事驟至,臣暫無計。”言畢目示左右,高祖知其意,散朝後,暗留陳平問之。陳平笑道:“恕臣愚昧,不知眾將意欲如何。”高祖道:“眾將皆有舉兵征討之意。”陳平道:“雖有人上書告楚王謀反,可有人親耳聞知乎?”高祖道:“未有。”陳平道:“韓信知之乎?”高祖道:“不知。”陳平道:“陛下之兵精過韓信乎?”高祖道:“不能過也。”陳平道:“陛下之將用兵有能敵韓信者乎?”高祖道:“無有能及者。”陳平道:“今兵不如楚精,將不及韓信,而舉兵擊之,此乃促其反也,臣竊為陛下危之。”高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