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
對於很多五六十年代的留蘇學生來說,在最初的幾年,甚至於在全部留學過程中,過的都是一種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
由於學習和思想壓力巨大,個別學生患上了神經衰弱、精神抑鬱、頭暈頭疼等病症,無法繼續正常學習;還有一部分人員,由於難以適應當地生活條件,罹患上關節炎、肺結核等疾病不得不回國醫治。對於這部分中途退學人員,使館充分尊重其個人意見,周到安排了他們的歸國行程。國內方面也根據每人的具體情況對他們進行了妥善安置。
第六章 五分!五分!(3)
面對艱難處境,更多的人堅持了下來。
由於列寧格勒氣候溼冷,酆炳林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患了肺結核,不得不進入當地的醫院治療。使館為他安排了在雅爾塔三個月的療養。在那裡,酆炳林得到很好的照顧,療養期結束病基本痊癒了。
可是回到學校,酆炳林的心情陷入了谷底。他本來學習就比較吃力,前後又停了半年課。追起來就非常難了。由於思慮過度,不久以後他出現了頭暈頭疼的症狀,聽課受到了影響。
使館留學生管理處徵求酆炳林的意見,告知他實在困難可以申請回國——國家有政策,像他這種情況中途回國還可以在國內大學接著念,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回首往事,酆炳林說:
“這時候我的思想鬥爭非常激烈,有時候真想一走了之。可是想到國家給我這麼寶貴的機會,如果輕率地放棄,怎麼有臉面對祖國的父老鄉親呢?這時候,使館負責留學生管理的同志來到列寧格勒。他不知從哪裡瞭解到我的情況,見到我就說:‘你的情況我們都知道了。如果你有困難,支部書記可以暫時不當。我們也可以……’他還沒說完,我就跳了起來:‘我還沒要求回國呢?!我一定要留下!就是累死,我也要堅持下來!’”
第一件事,就是要補習漏掉的課程,並透過上半學期的補考。
同班的中國同學把半個學期的全部課堂筆記,和在圖書館摘抄的參考資料全都無私地提供給酆炳林。他在桌子上鋪開每個人的筆記,一句句比照,謄抄;遇到問題,就向同學請教。一個星期過去,覺得可以了,就約老師補考;下星期再準備另一門……。就這樣,他補回了落下的全部功課,並順利透過了相應的考試。
從三年級下學期到畢業的兩年半時間裡,沒有假期,不分寒暑,酆炳林奔波於宿舍、教學樓、實驗室的道路上。列寧格勒和附近地區是著名的旅遊地帶。可是除了大學一年級看過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阿芙樂爾”巡洋艦外,他什麼地方都沒去過。四十年後當他因公務重返列寧格勒後,才遊歷了全部美景。當酆炳林說他是第一次遊覽時,同行的蘇聯朋友都無法相信他在這裡學習了整整六年。
這樣,到大學四年級開學的時候,酆炳林已經順利趕上來了。在酆炳林的成績冊裡,考試沒有得到五分的課程,都是在三年級下半年以前。從四年級開始到畢業答辯,成績冊記錄的是清一色的五分。
軍事留學生
在經歷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特別是在朝鮮戰爭中與美國等軍事強國交手後,黨和國家領導層清楚地認識到,要想捍衛新興的人民政權,“小米加步槍”已經不能滿足要求,必須儘快建立多兵種、現代化、用先進指揮藝術和管理理念武裝起來的正規軍隊。
1951年6月11日,徐世平等五十三名年輕的中國人民海軍軍官啟程赴蘇學習,揭開了新中國軍事留學的序幕。
據有關人員介紹,從1953年到1957年,先後共有六批三百三十餘名中國海軍人員,進入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克雷洛夫海軍工程技術學院等十餘所海軍學院學習,接受正規的軍事高等教育。
除此之外,我國還向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紅旗空軍學院、陸軍裝甲兵學院、炮兵學院、防化兵學院等軍事院校派出了大量的軍事留學生。據不完全統計,從1951年至1960年,我國共向蘇聯派遣軍事留學生近千人。
除了極少數來自國內正規軍事學校的學生,軍事留學生中的大部分人員是在實戰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土八路”,還有一些剛剛從朝鮮戰爭的硝煙中走出的戰鬥英雄。他們當中很多人只有小學文化程度,連代數、幾何都不知道,卻要一下子鑽研微積分、高等物理和化學,還要掌握一門完全陌生的語言,稱得上是“老革命遇上了新問題”,其困難程度超乎想象。
對於這些從槍林彈雨中衝殺過來的軍人來